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市级媒体
正月十六“拉保保” 延续三百年, 传统民俗历久弥新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点击率:


“拉”到“保保”了。


翘首以盼。 本报记者 付帅 摄


登记拍照。


人头攒动。 本报记者 付帅 摄


游百病。


活动现场人山人海。

正月十五闹元宵,闹完元宵“拉保保”。2月6日,农历正月十六,时隔三年,广汉“保保节”在众人的期盼中热闹回归。在广汉市房湖公园和金雁湖公园两个“拉保保”的主会场,到处张灯结彩,花团锦簇,人如潮涌,欢声笑语响彻整个雒城。

正月十六“拉保保”,这一川西平原上最纯朴、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早已成为广汉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或许有人会以为,这种自发的民间活动,会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逐渐地淡出我们的生活。但近年来,广汉“保保节”依然精彩地存在,且生机勃勃地发展着、壮大着。

“拉保保”,拉出了吉祥和喜庆,拉出了开心和祝福,拉出了亲情和友情,拉出了人间大爱。

被拉者男女皆有 一顶“猪儿帽”连起两家人

今年79岁的李成元是原广汉文化馆馆长,他曾对广汉“拉保保”的民俗做过专题研究。据他讲述,历史上认干爹、拜干爹的仪式很简单,只要被拉的人认可,孩子给干爹行跪拜礼,家属给干爹敬酒食,向古柏烧香行礼,给孩子的干爹戴猪儿帽。“干爹给干儿或干女打发(赠送)一点钱,多少无定数,只是取个吉祥,再给孩子取个名字。这样,两家就成了亲家。被拉的人男女皆有,但以男性居多。”

“保保节”起源于民间的“游百病”与“拉保保”习俗,是两个民俗相融、发展、演变而来。“游百病”又叫“游毛病”、“游春”或“踏青”,人们在过大年闹元宵之后,又穿上节日盛装,出门踏青游玩一天。据说这天出门游了春,即可消除百病,招来百事顺利、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据《广汉县志》载:正月十六游百病,清代即已成俗,有“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之说。因此,正月十六这天,男女老少都会出门一游。

“拉保保”又叫“拜干爹”、“认干爹”,“保保”就是干爹。要根据孩子的生庚时辰,寻找命属与孩子相生的人当干爹。如孩子是金命生人,就要找个属土的人当干爹,因为“土生金”。认这样的干爹就可以“保关煞”(旧时认为孩子成长要过很多“关”,如出天花,就叫“豆麻关”),保孩子健康成长。

至于为何要在古柏树下“拉保保”?据称,房湖公园古城墙边现存的12株古柏,因与十二生肖同数,人们就把它们称作“十二(属)相”。在“十二相”前“拉保保”,除有请带灵气的“十二相”为他们作证的意思外,还有松棰常青之意,孩子也会如松柏长年百寿。

“拉保保”还有奖励 一张“全家福”定格美好瞬间

李成元介绍说,解放后,广汉公园十二相前“拉保保”之俗仍存。改革开放后,此俗日盛。广汉公园于1985年更名房湖公园后,对这一民俗活动予以鼓励和提倡。当年开展了“拉保保”有奖活动,奖品简单又有意义:为“保保”和“宝宝”义务照一张全家福照片。

1987年,房湖公园“拉保保有奖活动”开始升温,活动时间为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连续三天。有关部门对拉成功的“保保”进行登记,并发给奖品和奖金。当时的奖品有筷子,寓意品尝人生百味,让孩子快快成长;有陶瓷寿星,祝孩子长命百岁。奖金实行抽奖的形式,中奖率为100%,只是等级不同。同时免费为“保保”(干爹)和“宝宝”(干儿或干女)照相,留作永久的纪念。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1991年。这一年,参与“拉保保”活动者达数万人之多,拉成功的“保保”和“宝宝”达200余对。

在传承中发展 传统民俗绽放新光彩

1991年4月,《广汉民俗志》对“拉保保”的民俗活动做了细致生动的介绍。2003年,广汉市委、市政府将广汉“拉保保”民俗活动正式命名为“广汉保保文化节”,并把“拉保保”正式纳入地方节日。200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广汉“保保节” 纳入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段时期,广汉保保节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被誉为‘华夏一绝’,‘拉保保’活动盛极一时。1999年,参与者达十万之众,拉保保成功648对。”李成元记忆犹新。

进入新世纪,“保保节”活动又注入了新的内容,已由“保关煞”、“保长寿”,向共同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活动规模也大于从前,“拉保保”的地点由房湖公园十二相处,发展到金雁湖公园“声控十二生肖塑像”处。两处“拉保保”的人都很多,而十二相处,更为热闹。

现在,“保保”的“拉”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古典式”:带着婴幼儿的夫妇正月十六一大早便来公园等候,一旦相中自认为满意的被“拉”对象后,就把孩子塞给未来的“干亲家”背着或抱着,并取一顶事先准备好的“猪儿帽”戴在被“拉”者的头上,接着就一同举行一个简单的拜认仪式。另一种是“现代式”:即由小孩亲属以外的“外人”帮忙“拉”。父母邀几个小伙子,一经看中哪位游人,就由一个小伙子将孩子的帽儿,乘其不备朝这位游人头上一戴,孩子的父母和其他小伙子一拥而上,将这位游人团团围住,并把孩子塞进游人怀抱,同时高声喊道:“拉中了!”由于城里人流如织,公园里更是人山人海,携儿带母来“拉保保”不是易事,这就为这种“拉”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更增加了“保保节”的热闹、刺激。

打造“民俗节日” 擦亮地方文旅品牌

今年正月十六,广汉“保保节”热闹回归,人们“拉保保”的热情被重新点燃。

房湖公园,十二株古柏树下,人群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拉到咯!拉到咯!搞快喊‘保保’”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戴上“猪儿帽”、登记、拍照留念,就这样,广汉“保保节”用奇妙的缘分将素不相识的两家人“拉”在一起,共同呵护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截至当天下午5点30分,20余万人涌入广汉城区,“拉保保”成功223对,两园入园人数近8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还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活动,包括“书香房湖——广汉本地作家‘保保节’签名售书活动”和“影像中的‘保保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汉保保节’摄影体验活动”、“广汉市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圆伟大复兴梦想’‘六个一’活动优秀作品展”、打造“清廉房湖”主题景观等,为“保保节”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历经三百余载的广汉“保保节”,名气越来越大,至今尤盛,“拉保保”也成为广汉人文脉络最长、群众参与最广的地方民俗活动,并且已由民间活动发展成有组织的“民俗节日”,成为广汉市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李成元认为,“拉保保”的“保”字,是保卫、保护、保祐、成全和包容,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对希望的细心呵护。“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在广汉,任何一对天南地北的陌生人,有可能会成为一生唇齿相依的亲人。不仅为孩子找到一个干爹,而且为自己选择了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这便是‘拉保保’越来越受到广泛欢迎的最好注脚。”

文/本报记者 刘春梅 采写整理

图/除署名外均由广汉融媒体中心提供

(来源:德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