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水稻田间管理进入关键期。受持续高温与强降雨交替天气影响,部分区域出现秧苗密度不均、病虫害频发等问题。在广汉,农技人员积极下沉一线,运用科技手段,为夏季田间管理精准施策,为粮食稳产保供提供有力支撑。 在广汉市南丰镇,农技人员穿梭于田间,为种粮大户陈元科的稻田“把脉问诊”。受前期高温多雨天气叠加影响,田里部分秧苗已出现二化螟虫害症状。 陈元科担忧地说:“去年这块田螟虫比较多,今年又是高温高湿的天气,接下来该咋整?” 农技人员邱成文给出建议:“我们今年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采用苯甲酰胺来防治螟虫,效果比较好,小农户和大户都适用,可以先试用一下。” 为实现精准防控,农技人员借助北斗导航系统,精确勾勒出粮食作物的种植边界,指挥无人机对目标田块进行高效、精准施药。 农技人员毛银介绍说:“我们现在需要防治的就是这一片。无人机搭载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能实现在划定区域自动作业,并且能达到厘米级定位,避免重复喷洒或漏喷。” 病虫害防治是关键一环,土壤墒情与养分管理同样关乎作物健康生长。在这片稻田不远处,一座土壤墒情监测站正全天候值守,其探针能深入土壤内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核心指标,并将数据同步上传至云端平台。农户通过手机App即可随时查看,据此科学调整灌溉和施肥计划,实现水肥精准管理。邱成文介绍说:“土壤墒情监测站采用螺旋式电极设计,优化了与土壤的接触,减少了测量误差,确保了数据的精准性。同时,其低功耗模式使其能在野外长期无人值守,为农户提供持续、稳定的决策依据。” 从依托北斗精准施药的无人机到智能化的土壤墒情监测站,一项项科技手段正深度融入并重塑传统田间管理模式。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加速融合应用,为粮食安全稳产保供持续注入强劲的科技新动能。 陈元科信心满满地表示:“科技让我们种田变得更加方便高效了,今年我们有信心亩产突破1300斤。” 来源:德阳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