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市级媒体
老火车站“华丽转身”,成广汉网红打卡点!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点击率:

最近的一次聚会上,朋友们聊起了乡愁记忆,有朋友推荐我去广汉老火车站看看,他说老铁路小区如今已经变身为网红打卡地,每天有不少人前去打卡拍照。出于好奇,我打算抽时间去看看,毕竟,广汉老火车站曾经是广汉人出远门的首选。虽然如今已时过境迁,但它依然承载着历史的印记。


1761181034115037826.jpg

周末,天气晴朗,我一个人骑车前往位于城西的老火车站。从市中心出发,不到二十分钟,就到达了老火车站。映入眼帘的是已经荒废许久的站前广场,此时成了临时停车场,曾经的人声鼎沸如今已消失无踪,只有一枚铁路路徽还悬挂在墙上。火车站售票处、候车室、车站派出所都已关闭。我环顾四周,只有广场右片区能通行,于是,信步往右前行。

1761181048603060338.jpg

以前,火车站右边是工厂、仓库和铁路家属区,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老房棚户区,遇上下雨天,泥泞坑洼的路面,让人难以下足。然而今天,这里环境整洁,道路平坦,米白色的墙面焕然一新,炒油铺路,整洁宽敞。这哪里是我印象中的棚户区?

我问了问路边的施工人员,他告诉我这是政府的民生工程,老旧小区的改造已进入收尾阶段。下一步将改造火车站广场左边。哦,那么网红打卡地在哪儿呢?他告诉我,沿街道向北走,在站北再往右有一条宽巷子,走到一个小区广场就是。

我道别师傅,往他指引的方向前行。一路上的风景,犹如电影中的画面一般。这里是那么的宁静安详,路旁的老树发着新芽,树下的老人们在乘凉聊天,小狗小猫依偎在脚旁,公园里繁花盛开。

我下车和老人们聊起了天。一个有文化的老人告诉我,老火车站的故事,要从广汉人鞋底的泥泞说起。上世纪六十年代,当第一列火车驶入广汉站,这里便成了一代人“看世界”的起点——背着帆布包的学子在候车室啃着馒头等绿皮车,提着竹筐的商贩在月台叫卖土特产,铁路家属院里的孩子总在铁轨旁追逐着火车尾气……但随着新交通枢纽的崛起,老站像一枚褪色的邮票,被夹进城市发展的册页里。站前广场成了露天停车场,生锈的信号灯在风雨中摇晃,老旧的棚户区积水成洼,连墙角的青苔都写满“被遗忘”的注脚。

1761181065178012143.jpg

“以前下雨出门得踮着脚,裤脚准沾泥。”在广场边纳凉的李大爷指着翻新的炒油路感慨,“你看现在这米白色的墙,亮堂得能照见人影。”曾经让居民皱眉的“脏乱差”,如今被民生改造工程熨烫平整:雨污管网下地,智能监控上岗,健身器材在小广场排列整齐,连路灯都换成了复古的铁路信号灯造型。看得出,老人是发自内心地高兴。

这时,成群结队的小姐姐从巷口出来,身后还跟着摄影师,她们与我擦肩而过。

我告别了老人,沿着站北小区的宽巷子往里走,时光突然打了个旋——红砖墙上嵌着“广汉站”的老式站牌,锈迹斑斑的火车头模型昂首而立,白色的站台牌坊刻着“现在→过去”的提示语。最妙的是那段用枕木和铁轨铺成的步道,每一步都像踩在旧时光的琴键上,发出“咚咚”的回响。穿汉服的姑娘在火车头前转圈,戴鸭舌帽的老人对着“火车票”造型的打卡点眯眼微笑,连墙角的配电箱都画上了火车涂鸦,工业风与文艺感在这里撞了个满怀。

1761181078496025970.jpg

走进雒城街道西湖社区的站北小区,仿佛穿越回旧时光里的铁路岁月,这个有着60余年历史的铁路家属院,通过老旧小区改造焕发新生,不仅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更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潮时代”主题街区,让人无不感叹!

难怪朋友如此卖力地给我推荐,这个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广汉老火车站,不就是广汉版的“东郊记忆”?!

我望着墙上光影穿过的隧道,仿佛一列火车正从过去驶向未来,载着乡愁,也载着新的故事——站北小区的蜕变,像一场关于“如何与过去再遇见”的城市实验。有关部门没有推倒重来,而是把铁轨、信号灯、老仓库当作“记忆锚点”,在保留工业肌理的基础上注入新生活——就像给老火车头装上新能源引擎。

来源:德阳日报(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