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国家级媒体
三星堆开“堆友”沙龙:50位跨领域达人共话古蜀文明“破圈”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点击率:

9月28日上午,四川省德阳市三星堆博物馆迎来一场特殊的跨领域思想聚会——“堆友聚谈沙龙”。作为三星堆论坛“1+4+4”架构的核心配套活动,这场汇聚共建共享、文博研究、国际传播、影视创作等领域50位“堆友”的交流,不仅是三星堆首次以论坛为纽带打通学术与大众的“破圈”尝试,更宣告了这一品牌活动将长期开展,推动古蜀文明从“学术讨论”走向“大众共建”。

1759197666529068325.jpg

三星堆管委会副主任魏清在现场向“堆友”们分享了对此次论坛盛况的认识和感想。他表示,“堆友聚谈沙龙”是一次全新尝试,也是三星堆第一次以论坛为纽带,把文化从“学术讨论”向“大众参与”延伸。“‘堆友聚谈沙龙’将成为长期开展的品牌活动,欢迎今天在场的每一位朋友,都能带动更多热爱文化、热爱博物馆、热爱三星堆的人,从新朋友变成老朋友,从‘参与者’变成‘共建者’,一起把三星堆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古蜀文明的薪火传得更远。”

沙龙围绕七大话题展开深度交流,专业洞见与实践“干货”碰撞出思想火花。在“我眼中的三星堆”分享环节中,德阳市广播电视台王月表示,她更爱用接地气的内容讲述三星堆,希望让普通人爱上“有温度的三星堆故事”。三星堆镇三星村宣传干部湛瑞雪讲述了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在地实践,让三星堆文化扎根乡土、服务民生。广汉市三星堆第一小学学生曾靖贻分享了自己作为2025年成都世运会“采火使者”与三星堆结缘的珍贵体验,她用小朋友能懂的方式讲述三星堆,让古蜀文明在校园中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广汉市金鱼一中教师、三星堆博物馆志愿者包维蓉则表示自己会将文物与化学知识结合授课,用跨学科视角让三星堆文化“活”在课堂里。通过她们的亲身实践,三星堆不再只是静止的文物,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艺术与文明的碰撞成为对话亮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徐彤以“当奇迹遇到艺术”为题,从艺术阐释的角度出发,提出三星堆的创作需要尊重客观史实,又要以现代语言释放创意活力。博纳影业IP内容负责人王国良从电影语言、影视创作的维度贡献专业见解,讲述科技赋能下古蜀故事的荧幕表达方式。

如何让文博传播从“网红”走向“长红”?古猫文化公司创始人汤诗伟通过分享“短视频的长期传播”案例给出实践答案:关键在于“内容创新、情感链接、系统运营”,内容一定要有“偶然性”,要让大家看到创新与独特。对于“如何平衡学术性与传播性,兼顾深度与热度”,中国国宝大会第四季“传颂人”、自媒体创作者宋希瑶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学术性是三星堆故事可持续传播的根本,新的考古发现、研究成果是创作者内容产出的基石和源泉。学术性与传播性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创作者的一体两面,既要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又要通过创意和传播技巧吸引观众,用专业止住谣言,用创意点燃兴趣。

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平衡“追求流量”与“坚守真相”?自媒体创作者徐华宁结合27年间打卡三星堆100多次的经历,提出“流量为桥、真相为基”的传播理念,引发在场者强烈共鸣。他在现场分享中提到:“我此前创作的《三星堆保姆级攻略》短视频转发量超3万,说明观众需要的是‘有用又可信’的内容。流量能让更多人看见三星堆,但只有守住真相,才能让大家真正喜欢、长期关注。”

跨文化传播的破局之道同样备受关注。西南交通大学国际汉语系系主任刘波以构建三星堆跨文化传播体系为出发点,通过分享“中外青年云对话”“世界名校直播”等实践案例,解析如何以人类共通情感破解跨文化传播壁垒,探讨如何通过寻求相关性消除文化陌生感,并与海外青年群体形成共鸣。

从本次三星堆论坛的学术深耕,到“堆友聚谈沙龙”的交流对话,三星堆始终以多元形式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此次沙龙不仅是一次跨领域的思想聚会,更是培育三星堆文化爱好者集群的重要一步。魏清表示:“随着‘堆友’群体的壮大与长期品牌的建立,三星堆将在更多人的参与和共创中,走进日常生活、贴近大众心灵,成为可感知、可传播、可传承的文化力量。”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