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国家级媒体
从学术殿堂走向大众视野 三星堆论坛发布多项研究课题与文创成果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点击率:

9月27日上午,四川德阳文德国际会展中心内人头攒动。一场名为“跨越千年的邂逅”的主题展览,静静述说着从1927年月亮湾燕家院子第一锄挖出玉石器,到2025年成都世运会火种在三星堆采集的百年历程。留青竹刻、德阳潮扇、汉州陶艺、面具与剪纸……非遗技艺与青铜神鸟、纵目面具巧妙融合,吸引着中外嘉宾驻足。几位来自三星堆第一学校四年级的孩子,正专注地用汉州剪纸制作青铜面具图案。“我们经常来博物馆感受历史,特别自豪。”小使者陈梓臣说。当天,以“考古学视野下的文明互鉴”为主题的2025三星堆论坛,在四川德阳正式拉开帷幕。

一场跨学科、跨文明的对话

本次论坛由四川省文物局、德阳市委宣传部、广汉市委共同主办,设置“1+4+4”框架,即一个开幕式暨主论坛、四个平行分论坛(“文明解码”“全球对话”“文化传播”“青年创新”)以及四场配套活动。来自美国、德国、印度、法国等多国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围绕三星堆考古新发现、文化遗产保护、公众传播与国际对话展开深入交流。

1759197799498052185.jpg小朋友们正在做三星堆面具剪纸。

开幕式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美国国家委员会主席道格拉斯·寇莫在视频致辞中赞叹:“三星堆是世界上最引人入胜、研究最透彻、展示最精彩的考古遗址之一。”他指出,三星堆文物所具有的独特艺术与精神表达,将在未来几个世纪持续吸引全球目光。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冉宏林在主论坛发布多项重磅研究成果。其中,三星堆祭祀坑的精确年代测定结果首次明确公布:三号、四号、六号、八号坑埋藏年代有95.4%的概率处于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属商代晚期。这一结论基于北京大学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开展的碳十四测年,为构建三星堆遗址精细年代框架奠定了关键基础。

1759197832845023946.jpg主论坛现场。

在青铜器工艺方面,联合研究团队发现三星堆已形成以分铸为核心,融合浑铸、锻造的创新型技术体系。特别是“芯骨—条形芯撑”技术的使用,有效解决了复杂器物的成型难题,展现出古蜀工匠在高难度铸造任务中的本土智慧。

此外,金器制作、铜器彩绘、陶器标准化生产、水稻耕种方式及象牙保护技术等五方面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部分成果在下午的“文明解码”分论坛中详细呈现。

四大分论坛:从学术深处到传播前沿

“文明解码”分论坛聚焦考古发掘与多学科交叉。专家学者就器物工艺、生物考古、区域互动等展开讨论,进一步揭示三星堆作为长江上游文明中心的复杂面貌。

“全球对话”分论坛搭建起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许杰提出应将三星堆置于更广阔的东亚青铜文明视野中审视;印度学者莉玛·胡贾则从遗产管理角度,强调考古遗址在当代社会的可持续保护与价值转化。

1759197858977015136.jpg分论坛现场。

“文化传播”分论坛探讨如何借助新媒体与数字化手段推动三星堆走向公众。而现场展示的VR体验区、80款文创产品及“童画三星堆”儿童作品展,体现出文化传播的多样路径。

在“青年创新”分论坛中,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吕艳婷结合参与《哪吒》海外传播的经验指出,“艺术无国界,关键在于找到人类共通的‘情感锚点’”。她鼓励青年创作者“以技术为舟,以共情为帆”,用当代语言讲述根植于文化传统的中国故事。

1759197885774050066.png活动现场。

从学者严谨的论文到青年创客的脱口秀,从青铜启幕的光影秀到“堆友”沙龙的欢声笑语——这场论坛成功将三星堆从“馆舍天地”推向“大千世界”。它不仅展示了中国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更搭建起一个文明互鉴的公共平台。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