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2025年中国人民大学“田野课堂”四川组见面会暨德阳教学基地广汉教学点开营仪式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做了重点课题分享,40余名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等参加开营仪式。为提升整体意识、加强区域合作,活动还邀请了成都、绵阳、遂宁、眉山、资阳、阿坝等市州党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见证。 
2025年中国人民大学“田野课堂”四川组见面会暨德阳教学基地广汉教学点开营仪式现场。李雪梅 摄 “田野课堂”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创新推出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田野调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2017年启动以来,该项目已在全国建立10个示范性教学基地,组织近千名师生开展实地调研,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为强化人才培养、助力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次“田野课堂”为期两周,由中国人民大学师生组成的调研组,将分赴成都和德阳两地开展实践学习。其中,德阳组聚焦“数字乡村治理”“文旅创生”等课题,重点考察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和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以及艺术如何激活资源并赋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廖静怡表示:“我最关注的是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乡村治理,让群众幸福生活更加触手可及”。调研组将深入广汉市智慧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电商企业、社会组织与服务平台、数字乡村试点社区等点位,实地调研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电商发展和乡村治理中的实际应用,分析成效与瓶颈,为乡村治理提供实证参考。同时,团队还将探索艺术赋能社区的路径,通过参与式设计激发村民的文化创造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黄家亮教授表示,广汉作为古蜀文明发源地和中国农村改革之乡,在文旅融合和社会治理方面具有许多创新经验,其首创的“积分制+数字化”治理模式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我们将把广汉的先进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 德阳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同志表示,在市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田野课堂”在广汉启动,必将为全市社会工作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希望以此为契机,深化“校地合作”向教育培训、人才交流等方面进行拓展,积极探索成都都市圈协同治理、毗邻地区联动治理,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此次“田野课堂”德阳教学基地广汉教学点的建立,标志着校地合作迈入新阶段。下一步,双方还将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持续深化合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出更多“人大智慧+德阳实践”的生动案例。 来源:川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