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2025三星堆论坛在德阳文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围绕“文明解码”“全球对话”“文化传播”“青年创新”等主题展开讨论。 现场发布的三星堆考古研究新成果、新进展引发广泛关注,如何以此为基础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考古成果传播、增强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论坛上,大家不断碰撞灵感火花,共享对三星堆和中华文明的热爱。 推动全球文明对话
不同文明的成就日益得到重视 在关注三星堆的众多外国学者中,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稻畑耕一郎的论题有些特别:面具文化。他表示,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人头像与面具,极大改变了学界对面具文化的认知。 “主持祭祀之人戴上面具,方能转化为神,并在仪式中承担神圣角色,三星堆的面具亦属于此类。”稻畑耕一郎说,面具文化从古到今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在文化人类学、比较文明史、民俗学、戏剧学与艺术学等领域均为重要研究主题,在中国的研究也有必要进一步深化。 论坛上,两位秘鲁学者从不同视角介绍了印加文明,并就跨文明比较及其阐释、传播等话题展开探讨。来自秘鲁库斯科国立圣安东尼奥阿巴德大学的埃娜·伊芙琳·阿拉贡·拉米雷斯,其发言聚焦“秘鲁与中国——具有显著相似性与共同历史的文明”。她认为,中秘两国在水利工程和建筑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中展现出显著的相似性,其知识体系也体现出令人惊叹的对称性。 不同文明的突出成就,在交流互鉴中日益得到重视。同样来自库斯科国立圣安东尼奥阿巴德大学的豪尔赫·埃米利奥·萨拉特·卡尔德隆,担任“塔万廷苏尤国家博物馆”与“印加道路网”研究项目负责人。据他介绍,该博物馆将为人类各大文明开辟专属展区,旨在促进跨时代文明之间的学术、科学与文化交流,推动全球文明对话。 “探究古代文明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历史过往,从而基于此类知识构建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方案。”他表示,博物馆应基于长期积累的认知建立全新的范式,实现更美好的人类生活方式。 让文物“活”起来 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传播力影响力 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蒋卫东以“在敬畏中探索前行”为题,分享了构建大遗址综合阐释与展示体系的“良渚案例”。据他介绍,良渚遗址通过环境修复与植被标识,整体性展示“山—丘—水—城”的选址特征和总体格局。同时,创造性采用透视性的钢网雕塑小品,模拟生产和生活场景,为游客提供认识遗址的想象空间。 “做深做透基于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展示,积极探索实验考古、公众考古、动物考古的成果转化。”蒋卫东说,要让文物“活”起来,不断提升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影响力,使其真正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一观点引发与会专家学者广泛共鸣,大家围绕考古成果的阐释与传播展开研讨,为新时代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建言献策。 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介绍,近年来,该馆注重跨界融合,运用原创展示、数字化等多种方式,使古老遗址与城市发展相融合。“未来我们应牢牢抓住创新发展这一关键,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增强文化遗产的吸引力,使其成为连接城市历史与文化的桥梁。”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涛从叙事视角出发,探讨考古成果传播如何实现从“我们”到“咱们”的双重转变,即从专业圈层走向社会大众,从中国视角进入世界理解。他认为,在国际传播层面,尽管三星堆等遗址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如何使世界不仅看到“中国的发现”,更理解背后的人类文明意义,仍需更加精细的传播策略。 为此,王涛提出,可深化内涵,打造可持续的叙事。例如,借鉴《国家宝藏》等节目的成功经验,推动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体情感相连,塑造有温度、可延续的文物故事IP;构建多层次传播矩阵,推出多语种、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同时,强化国际合作与策展,培养跨学科传播人才。
来源: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