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2025三星堆论坛在德阳开幕。主论坛上,多位国内外顶尖学者围绕三星堆独特魅力、三星堆文明研究的多重维度和国际化视野、文化遗产管理等议题进行主旨发言,呈现了一场古蜀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精彩对话。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许杰在题为《三星堆文明研究的多重维度和国际化视野》的发言中提到“同心圆”研究框架。他指出,三星堆位于圆心,第一层圆应当探索该遗址尤其是祭祀坑之间、出土器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来重构其文化意义;第二层圆是研究三星堆文化与各地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层圆当是把三星堆放在全球古代文化的语境中对比考察。 
许杰表示,三星堆并不是偏于一隅的文化,而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四通八达。例如青铜铸造技术的终极来源在中原,而直接来源则很可能是长江中游;祭祀现象的研究也应当放在全球人类各地区、各时期文化的背景中予以思考。“唯有通过跨文化、跨时空的视角,才能全面揭示三星堆作为区域性文明中心的交流网络与独特价值。”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则以“两次转变”为线索,讲述了对三星堆遗址的新认识。三星堆遗址包括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三种主要文化。“三星堆城始建于三星堆文化的早期,当时只有西北小城;三星堆晚期才向东、北、南扩展,修筑了大城的城墙,形成了‘一大三小、河渠横贯’的格局。”孙华认为,从筑城前的宝墩文化时期起,三星堆的中心就在西北小城的月亮湾一带,以后一直未变。三星堆西南小城先是居住区,三星堆文化晚期城垣兴筑后才转变为祭祀区。在大约相当于商代晚期的殷墟中期末,在内部矛盾激化的大背景下,三星堆城遭到破坏,因而从都城转变为普通邑聚,金沙取代了三星堆城的地位,开始了古蜀历史的新时代。 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印度国家委员会主席莉玛·胡贾在《管理考古遗产》演讲中强调,考古遗产管理是长期系统性工程。她提出应构建从法律保护、灾害防控到游客管理的一体化机制,同时结合遗产影响评估与持续研究,实现考古价值在当代社会的有效传承与活化。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霍巍总结道,主论坛通过文明溯源、器物解读、价值阐释与当代传承的多维对话,不仅深化了对三星堆独特魅力与演变脉络的认知,更搭建起国际化交流平台。“对内讲,论坛形成了一个从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内涵阐释、文物保护、文化传播的完整链条;对外讲,通过三星堆,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更好对话,意义重大。” 来源:四川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