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以“文明解码:考古发掘与多学科研究”为主题的2025三星堆论坛分论坛在德阳召开。现场,四川大学教授黎海超以“从资源互动网络看三星堆文明崛起”为题,带来主旨发言。 
发言伊始,黎海超便抛出了三星堆的关键问题──三星堆缘何在晚商时期迅速兴起?为何在商末周初突然消亡?这些背后到底是内因还是外因?“这些问题,大众尤为关注。但实际上,我们现在对于三星堆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基于对祭祀坑的发现。如果没有发现,我们对于三星堆文明又将是怎样的定位和认识呢?” 在一步步设问之中,黎海超逐渐引导听众将视野从三星堆本体扩展到更广阔的天地,即三星堆如何与周边文化进行互动和关联。 他特别指出,三星堆文明的崛起标志为大量出现高等级的青铜器、金器和玉器,以及布局成熟的城址、高等级的宫殿,这些现象大致发生在晚商初期,而这恰好也与三星堆的资源互动网络成熟的时间点形成一个“巧合”。 黎海超通过多项证据勾勒出三星堆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图谱──北向与中原与中西亚交流:南向源于早期南方丝绸之路的兴起;东向源于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带的发展。 
从北向来看,青铜器的微量元素分析显示,三星堆的金属原料与同时期黄河流域商文化存在关联,可能共享某种金属原料。同时,三星堆发达的青铜锻打技术(与中原主流的范铸法不同)和金器锻打工艺,可能暗示了与西北方向的技术交流。而从南向资源来看,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成千上万枚海贝和大量象牙,其原产地应来自中国西南以南的热带海域。 
黎海超指出,三星堆很可能是这些珍贵资源北向中转的核心枢纽。他特别提到三星堆出土的“神坛”等青铜器,其场景可能再现了“人骑象、人上顶尊、尊内放贝”的仪式,生动反映了这些南方资源在三星堆宗教信仰中的核心地位。 黎海超进一步将三星堆的崛起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他认为,在商代晚期,商文化从中原周边收缩,以殷墟为中心,这为长江流域本土文化的兴起提供了空间。三星堆恰在此时,利用其地理优势,成为连接中原、长江流域和南方资源地的重要节点,通过交换行为获取了文明飞跃所需的物质、技术和观念资源。 
“以往我们常强调三星堆的神秘和封闭,但从互动网络的视角看,它表现出很强的开放性和交换性。”黎海超总结道。他以一件融合了长江流域风格尊和南方“大象”元素的本土风格青铜器为例,指出三星堆具有强大的文化融合与创新能力,能将来自四方的文化因素重构为独一无二的“三星堆风格”。 来源:四川发布(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