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在德阳举行的“文明解码:考古发掘与多学科研究”2025三星堆论坛分论坛上,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马燕如公布了关于三星堆金质文物的最新研究成果:三星堆8个“祭祀坑”出土的金器总重量约2000克,均为金银合金。而这样的黄金用量,同时期中国无出其右。 
马燕如介绍,经过多学科团队长达4年6个月的努力,分析检测、保护修复新出土的大大小小金质文物270余件,总重超过1500克。综合对全部8个“祭祀坑”的评估,三星堆出土金器的总重量预计达到约2000克。 “三星堆的黄金用量,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制,是目前考古发掘同时期文化遗存里绝无仅有的,可谓独步天下。”马燕如感叹道。 同时,团队对清理修复后的270余件金质文物做了近800多个点位的X荧光能谱表面无标样分析。经过科学数据分析,还揭示了三星堆金器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三星堆金质文物均为金银比例稳定的金银合金材质,金含量约85.09%,银含量约13.67%。 马燕如推测,这种高度一致性表明其原料可能来自较为稳定的自然砂金矿。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获得如此均匀的合金成分,三星堆先民可能已掌握灰吹法提炼自然砂金的技术,“这是否预示着存在着一个专业的技术掌控群体,并且有着不同的分工?” 
研究成果还凸显了三星堆独特的制片技术和方法,加工水平可谓是遥遥领先。无论是威严的黄金面具、象征权力的金杖,还是精美的鸟形饰件,都是以片材为基础,通过锤鍱、裁切、镂刻(脱錾)完成造型(成型工艺),以划刻、錾刻手法做表面装饰,充分利用了金银的柔韧、延展性完成其包、镶的装饰目的,并且没有使用焊接的迹象,“足以证明古蜀人已完全了解金银材质延展性的物理特性。” 如此高超的金器加工工艺,是如何做到的?又是采用了怎样的工具?马燕如表示都需要进一步地探究探讨。 马燕如及团队还对金器上特殊的附着物及腐蚀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些并非来自人类而是自然的沉淀。而两百多件金器中,只有几件金器出现了严重脆化的腐蚀现象。 “三星堆开创了中国早期的黄金文明。”她认为,无论从黄金用量以及加工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来讲,都代表了早期中国重金属工艺巅峰的高度,并且遥遥领先于同时期华夏和其他地区的重金属工艺。 来源:四川发布(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