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2025三星堆论坛在四川德阳拉开帷幕,系列“三星堆最新研究成果及重点课题”陆续发布。在27日上午举行的2025三星堆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冉宏林表示,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北京科技大学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的联合研究,对青铜器铸造工艺有了新的认识。 “芯骨—条形芯撑”技术 是三星堆人的“独门绝活” 三星堆人是如何设计和铸造出众多精美而奇特的青铜器的?他们的“手艺”有什么特别之处?研究显示,三星堆青铜器在商代晚期形成以分铸为核心,兼用浑铸、锻造的创新铸造技术体系。独特的“芯骨—条形芯撑”技术,有效解决了细长、弯曲器物的成型难题。在既有技术框架中,三星堆展现出独特的技术创新与本土化表达。这一成果不仅深化了对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体系的整体认知,也为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及世界青铜技术与文化交流的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省材料、降难度 造“神树”有“诀窍” 主论坛外,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前馆长许杰接受了记者采访,就技术适应性与文明演进的探索聚焦于资源约束下的技术革新路径,以青铜器制作为核心案例展开跨文明比较。他表示,在全球视野下,中国古代虽拥有丰富的金属矿资源,如后母戊鼎单件重量即超全球同期青铜器总量,但四川成都平原的青铜资源相对有限,这倒逼工匠通过技术改进突破局限。 
具体技术策略体现为“轻薄化”与“标准化”生产:工匠将复杂器型分解为简单单元,采用链接互换法实现部件标准化,使铜壁厚度大幅降低,如未修复的神树截面显示铜壁极薄。这种设计既降低了制作难度,又节省了铜料——同等重量铜料可生产更多轻薄部件。三星堆的演进轨迹清晰可见:一号坑青铜头像重量大、类型多,二号坑则数量多、类型少且重量更平均,反映从“个性化”向“标准化”的技术过渡。 在许杰看来,三星堆的独特性在于虽技术本源来自中原,如分铸法的基础,却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了创造性发挥——通过单元化、模块化设计,解决了硕大复杂器型的铸造难题,形成既符合礼仪规范又具地域特色的技术体系。 三星堆与中原文明的技术互动印证了文明演进中“适应性创新”的核心逻辑:在资源约束下,通过技术改进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同时保持文化核心内涵的统一性。这种技术适应性不仅推动了青铜文明的延续,更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例证。 据了解,除祭祀坑精确年代和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研究进展外,三星堆遗址出土金器制作技术、铜器彩绘工艺、陶器生产标准化、水稻耕种方式、象牙保护技术等方面的多学科研究也有重要收获。这些新成果将在今日下午2025三星堆论坛分论坛“文明解码”中详细呈现,敬请关注。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