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偌大的厂房内出奇“安静”,机械运转声规律回响,几乎听不见传统工厂的嘈杂人声。机械臂轻舒长臂,精准装配着配电柜骨架,寥寥几名工人在控制屏前熟练操作,指令无声传遍全厂,AGV小车沿既定路线自如穿行运送物料。整条生产线如被注入生命,有条不紊地自主运转……这是10月16日,金融投资报记者在德阳广汉汉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舟电气)看到的场景。 这家始建于1986年的老牌企业,前身为四川电气设备成套厂,如今已跻身高端配电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之列,业务覆盖“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及控制设备”研发制造、“电力工程施工承包”两大板块,市场拓展至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两位工人正在加工设备零件。 质量就是硬道理,严抓细节不放松大企业选用电气产品一般考虑的是什么?面对记者提问,汉舟电气董事长叶春志回答:“安全可靠永远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经济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最高标准。”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看到车间里数十台新型检测设备正在运转,其中短路耐受性试验台格外醒目。“每台出厂产品都必须经受温度骤变、电流冲击的考验,这是我们给客户的硬承诺。” 这种对标准的坚持并非一蹴而就。企业早年与施耐德、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合作时汲取的经验。在消化吸收国际标准后,汉舟逐步建立起拥有185项专利的自有技术体系。在供应链管理上,公司专门设置供应商管理工程师,对300多家供应商实行“严进严出”管理,核心元件必须从世界500强企业采购。 “就连配电柜母线装配,哪个部位由谁操作,都要留下记录,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叶春志指着生产线介绍称。 
汉舟电气工厂内井然有序。 正是这种近乎严苛的标准,让汉舟电气不仅成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核反应堆等重大工程的“老朋友”,护送“风云”“嫦娥”等卫星上天,更成为法国施耐德电气的全球合作伙伴,获得其在全球授权门类最多的电气成套设备生产许可。如今,汉舟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配电设备市场占有率已稳居全国前三。 老厂玩转“数字化”,政府支持添动力在新建的数字化生产线旁,厂房顶部的传感器正实时收集温湿度数据,与云端系统联动调节生产参数。叶春志透露,近年来累计投入超2000万元进行智能化改造,企业已全面转向“高精度定制”模式。 “以往人工出入库,管理效率和准确性都受限。”叶春志带着记者来到立体仓库前,“现在基本实现无人值守,效率提升60%以上,精确性达到99%左右。”实施“智改数转”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近年来,汉舟累计投入2亿余元引入智能设备和管理系统,成功打造智能工厂,目前已达到智能工厂先进级水平。 
汉舟电气内的立体仓库极大提升了仓储搬运效率。 企业的转型离不开政府的精准扶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在德阳市,这不只是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服务保障。德阳创新建立“四个一”服务机制:政策一键推送、项目全程代办、诉求闭环响应、要素精准保障。2022年,当地协助汉舟电气申报省级“专精特新”资质,并通过“红色信贷”提供最高3000万元贷款支持其数字化研发。 目前,汉舟智能电气产业基地一期4座厂房已试产,年产智能电气产品达15万台(套),未来将服务良信电器等企业。德阳当地政府承诺“将以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为导向,强化资金和政策保障”,这标志着汉舟电气的转型之路将继续在政策引领下稳步前行。 在这个老牌装备厂的“超脑”车间里,传统制造正在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我们将在组装、检测等环节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水平,向卓越级智能化工厂迈进。”谈到下一步的规划,叶春志信心满满地表示。 来源:金融投资报,川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