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2025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之“科学大讲堂·未来的种子”活动在成都启幕。7位科学“大咖”带来7场沉浸式演讲,涵盖多领域。活动现场同步举办科技成果展。嘉宾们鼓励青少年埋下科学种子,企业、学校等将提供合作平台。此次活动是成都创新气质与科学精神的集中绽放,为这片土地种下未来种子,传递知识也诠释“科技强国”担当。
烟火三千年,创新每一天。
在过去,追问是李冰的堰,是诸葛亮的井,是宋人的交子;在今天,创新是实验室里通明不灭的灯,是产业园里跃动不息的光,是两千多万双探索不止的脚。
10月25日,2025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系列活动之“科学大讲堂·未来的种子”全民科普互动宣传活动在成都启幕。来自航空航天、医疗健康、考古文博、农业科研、通信产业等领域的7位科学“大咖”齐聚成都科幻馆。
从饱满的稻穗到无垠的星空,从千年的文明到生命的奥秘,再到万物互联的智慧脉络、绿色转型的发展动能,7位探索者用7场公益科普演讲,搭建起一座贯通古今、连接万物的科学阶梯,点燃年轻科技梦想的星火。
此次活动由钱学森科学教育研究会指导,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支持,成都传媒产业集团、成都市郫都区人民政府主办,红星教育传媒、成都市科学技术推广中心承办。
活动现场还同步举办了科技成果展,涵盖4个科技特色展区和30个科技企业展示区,全方位呈现成都科技发展脉络与创新成果。该展览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支持,成都市科学技术推广中心承办,面向全龄市民开放。
一堂讲座,一场体验,一脉创新。在这里,观众不仅现场感受到了科学“大咖”的魅力,更亲身体验了成都科技企业带来的前沿科技产品,于互动中领略成都数字文创产业的活力与潜力,感受这座城市创新创造、追求卓越的强劲脉搏。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成都之聚:7场沉浸式演讲,播撒科学的种子
25日,状若星云的成都科幻馆雨果厅,迎来了闪耀的科学群星。
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炳然,中国首批航天员兼航天员教练、航空航天专家、一级飞行员、一级航天员吴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发掘负责人许丹阳,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联合主席本·亚诺,华为终端BG、开源鸿蒙首席架构师李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胡娜,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聚变科学所108室党支部书记、“人造太阳”博士宣讲团团长郑雪分别登台,带来7场沉浸式科学演讲。
作为首位登台的嘉宾,赵炳然围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次重大选择,回顾了袁隆平为找到“一粒好种子”,而奉献一生的科研历程与精神传承。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的这句话,正激励着新一代科研人员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让“禾下乘凉梦”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成为现实。
在成都的沃土之下,另一颗沉睡三千年的文明种子正等待破土,它将向人们揭示这座城市想象力的古老源头。许丹阳介绍,先民已掌握“芯骨-条形芯撑”等铸造技术,并融合多元文化,形成“先借鉴、再创新、再超越”的文明路径。如今,这种精神仍在延续。许丹阳强调,中华文明是“奔流不息的长河”,并寄语当代人勇于创造,成为被三千年后铭记的“创造者”。
在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联合主席本·亚诺眼中,成都是一座充满奇迹的“科幻之都”。从《科幻世界》杂志数十年的深耕,到成功申办世界科幻大会,成都正在成为全球科幻的新坐标。他激励青年在此播撒创造力的种子,让科学之树结出改变未来的硕果。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华为终端BG开源鸿蒙首席架构师李毅介绍,从“战略备胎”到原生鸿蒙的“繁茂森林”,鸿蒙生态用一年时间创造了史无前例的“鸿蒙速度”,汇聚了超过15000个应用。李毅深刻阐释了,这不仅是技术的突围,更是一场与千行万业伙伴的共创之旅。正如他所强调:“坐以待毙不是华为人的特性。”正是在这种创新信念下,才得以在一片自主可控的土地上,共同种下中国科技的“根”,并见证它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最终共建一个万物智联的鸿蒙新世界。
科技不仅连接世间万物,更能疗愈人类本身。胡娜在演讲中提到,精神影像学正以“看得见的证据”破解精神心理障碍的诊疗困境。她坚信,AI并非替代医生,而是“延伸医生的眼、延伸科学的力、延伸对生命的敬畏”。每一张脑影像背后,都是一个渴望被看见的人。精神影像,不仅看见“看不见的风景”,更守护每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而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同时,成都的科学家们还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大的能源梦想,他们正致力于在地球上种下一颗承载无限清洁能量的“太阳”。
在成都,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重大突破。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郑雪博士介绍,该装置成功实现1.2亿度原子核温度与1.6亿度电子温度的“双亿度突破”,标志着中国聚变快速挺进燃烧实验。今年,在110天内迭代600多次方案,终将温度推至相当于“五个太阳”的亿度高温,赢得国际同行赞誉。这标志着我国正以坚实步伐,迈向能源革命的崭新篇章。未来,这颗“成都种出的太阳”,或将照亮人类文明的下一站。
吴杰曾是一名翱翔蓝天的战斗机飞行员,怀揣着冲上云霄的梦想,1996年,他远赴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用一年时间完成了航天员常规需要两三年才能完成的训练。在8G超重的离心机训练中,他咬牙坚持,忍受着心如刀绞般的痛苦,在每一秒都如年般漫长的感觉中,他却始终没有按下那个可以终止训练痛苦的按钮。
回国后,他投身中国航天员训练体系的建设,成为首批航天员兼航天员教练。“航天最美的不仅仅是成就,更是那种团结协作、‘干’字当头、无私奉献的精神。”吴杰寄语年轻一代,期待每一颗承载着航天梦想的“种子”,终将会在属于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中绽放光芒。
成都之约:一起仰望星空,一起实干追梦
平时在电视里、课本上才能看到的科学大咖来成都了,成都师生们也没有放过这难得的追星机会。多位师生向嘉宾们发起进一步的邀请,“很期待大咖们未来有机会走进成都的企业和学校,为大家提供更前沿的指导和分享,点亮更多科学梦想。”
对此,嘉宾们纷纷予以了积极回应。
在赵炳然看来,位于成都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是连接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高科技的平台,科学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并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推动社会进步。青少年作为希望的种子,赵炳然鼓励他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更要走进成都的田间地头,感受“公园城市”的生态之美与物产之丰。“要去和农民伯伯交流,体验乡村生活,这将在他们心中埋下宝贵的种子。正如袁老师(袁隆平)年少时的经历,正是社会的迫切需要,滋养了他心中的那颗种子,最终改变了世界。”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成都活跃的电子信息产业和顶尖的医疗资源,为这种跨界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胡娜表示,成都拥有良好的合作生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已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等本地高校的AI团队,以及商业AI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这种“以问题驱动”的合作模式,汇聚了大数据挖掘、算法建模等各方专业力量,是推动AI在医学领域落地应用的关键。
她希望,通过“科学大讲堂”这样的科普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早早埋下科学的种子,也欢迎更多的有志青年报考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加入医学影像等专业,共同探索生命科学的未来。
“我对成都的印象非常好,这是一个环境优美、文化深厚、非常适合居住的城市。”吴杰表示,成都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以前比较落后的飞机,到现在的歼-10、歼-20等先进战机,成都的航空工业实力雄厚。
他相信,成都不仅在航空,在航天领域也拥有巨大的潜力和独特优势。“这里举办的科学大讲堂等活动,为创新和探索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科幻代表着幻想与创新,而航天探索正需要这种创新精神,成都在这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氛围和基础。”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航天的希望。”吴杰希望,青少年能怀揣梦想,坚定信念,保持对宇宙的好奇心与热爱;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不断积累先进本领和技术;同时也要培养冒险精神与独立能力。
郑雪则表示,今天分享“成都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的故事,就是希望成都乃至四川的青少年们,能了解家乡的前沿科技,在心中埋下一颗科技创新的种子,未来能投身到祖国的科技强国建设中来。
成都之答:思考追问不止,创新探索不止
“风吹过稻田,我就想起了你。”当《禾下乘凉梦》温暖的旋律响起,来自成都天立教育旗舰校的孩子们相继登台,手捧“稻穗”,用清澈的歌声将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娓娓道来。孩子们的眼神明亮坚定,用稚嫩却真诚的表演,将一颗颗梦想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的心田。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我愿变成一颗恒星,守护海底的蜂鸣。”当《星辰大海》深情的旋律响起,来自成都华爱学校的孩子们缓缓登台,用清澈而坚定的童声,致敬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致敬中国航天人的付出。
当吴杰缓缓举起手臂向观众敬礼,观众席里,来自棠湖中学“海航班”的孩子们也自发肃然起立,集体回以庄严的敬礼。这一幕,让棠湖中学“海航班”总教官、退役军人廖良开十分动容:“今天这一刻,可以说是中国航天精神最动人的一次代际传递。台上,是已经多年托举中国航天的先锋榜样;台下,是即将接棒空天未来的青春力量。一颗颗航天的种子在此刻破土,一个个飞天的梦想在此时启航。”
成都二中副校长王卡在全程聆听后深有感触:“今天这堂课,不仅是学生们在学习,我们作为教育人,也深受启发。如何将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血脉,真正注入年轻一代的心里,这既是一个深刻的教育叩问,更是我们沉甸甸的时代责任。未来我们将把这份感动化为行动,持续全力提升校园科创教育,让‘未来的种子’能够更好地成长为民族栋梁。”
企业代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颉也表示,“作为一名能源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成都正在形成的科技创新‘场效应’。从‘人造太阳’的能源革命到智慧电网的数字孪生,这座城市不仅为硬核科技提供落地场景,更构建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我们企业在参与成都多项能源科技示范项目的过程中,见证了科学精神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从论文纸变成生产力。这份‘科创新气候’,正是成都最珍贵的城市竞争力。”
在时代奔涌的浪潮中,成都,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奋进者的姿态,跃升为一座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
2025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之“科学大讲堂·未来的种子”活动,正是这座城市创新气质与科学精神的一次集中绽放。七位科学“大咖”,他们从稻穗之下走向星空之上,从千年文明迈向未来能源,在成都科幻馆的星云穹顶之下,搭建起一座贯通古今、连接万物的科学阶梯,也为这片土地种下了面向未来的种子。
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传递。在这里,看见成都如何以沃土滋养种子,以开放汇聚英才,以实干诠释“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在这里,也听见成都面对时代叩问的铿锵作答:思考追问不止,创新探索不止,让今日科学的点点微光,成为照亮通往未知长路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