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广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紧扣史志资政育人中心任务,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史志工作的部署要求,积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大胆探索以短视频为载体赋能史志宣教,在创新表达、拓展渠道、提升效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符合地方特色的史志宣教新路径。 一是精研选题,厚植内容根基。 紧扣重大节点。围绕国家、省、市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和主题教育安排,提前谋划,精准切入。例如,紧扣抗战胜利80周年、围绕中央红军长征入川90周年、向阳人民公社摘牌45周年等关键节点,联合市融媒体中心策划创作了《修建广汉机场支援抗战》、《广汉向阳: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薪火相传——走好守护古蜀文明长征路》等史志短视频,并斩获省级殊荣。这些主题鲜明、寓意深刻的短视频作品,于特定时间窗口推送,有效提升了宣传的时效性和影响力。深挖本地资源。立足广汉起义、农村改革、三星堆古蜀文明等独特资源,聚焦地方党史关键事件与人物,打造了《广汉起义》、《历史的抉择》等精品力作。其中,《历史的抉择》荣获中组部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二等奖,实现了社会效益与专业认可的有机统一。坚持开门办史。打破体制壁垒,联动市委宣传部、档案馆、图书馆等部门及镇街、展陈场馆,广泛动员史志爱好者,共同征集选题与素材。累计搜集档案数百份、历史照片百余张,构建了共享素材库,为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二是精耕细作,打造宣教精品。 强化史料支撑。广汉市高度重视改革开放等专题研究,通过广泛搜集档案文献、遍访农村改革亲历者进行口述实录,形成了《广汉农村改革专题资料选编》、《广汉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等一批有分量的编研成果。这些一手资料不仅为短视频的创作提供了坚实史料基础,也为内容审核严把政治关、史实关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启动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汉专题资料、广汉地方工业经济改革开放历程等多个专题的资料整理与研究。借智借力制作。在自主策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融媒体中心专业团队的技术优势,组建联合创作团队。从脚本撰写、镜头语言到后期剪辑,均力求专业水准,确保短视频作品叙事流畅、制作精良、富有感染力。注重多元表达。探索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向“方志四川”推送的《广汉金丝面——当非遗美食遇上AI:小人国里的广汉金丝面惊艳出锅》等3条AI短视频,巧妙结合非遗文化与AI技术,形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有效吸引了年轻受众的关注。 三是融合传播,扩大声量影响。 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努力让史志短视频“飞入寻常百姓家”。借力上级平台。主动向“百年辉煌”、 “方志四川”、“史志德阳”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上级部门视频号、网站推送优质作品,借助其平台优势扩大覆盖面。目前已成功推送并被采用史志短视频14条。拓展媒体渠道。加强与新华网、川观新闻、四川观察、四川省情网、四川党建网等中省级主流媒体平台的合作,广泛宣传广汉史志短视频成果。其中,《敢为天下先》被四川省直工委网站“四川机关党建”采用,并在四川省情网展播;《中国·广汉》荣获2023—2024年四川地情短视频优秀作品评选二等奖,并在《四川学习强国》平台推介展播。夯实本地阵地。在广汉电视台、广汉融媒APP、“微新广汉”微信公众号等本地主流媒体平台开设《党史上的今天》、《广汉党史》、《广汉先烈先辈故事》等专栏,常态化推送史志短视频,系统介绍梁华、曹荻秋、王逸群、常光南等12位广汉党史人物的事迹,使地方史志教育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 下一步,广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将持续探索短视频创作与传播规律,在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渠道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出更多优质作品,更好地服务于史志宣传育人任务。 来源:四川省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