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地方独特地域环境和文化风俗,是我市核心文旅资源。近年来,市文旅局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大力宣传推广以广汉保保节、广汉缠丝兔、金丝面、连山回锅肉、汉剧、龙狮舞等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在此基础上,挖掘培育了包括农民版画、面具、陶艺、刺绣、剪纸、植物蓝染、竹刻等优秀非遗项目,广受好评。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各级非遗项目31项,涵盖民俗、技艺、戏剧、美术等6个类别。其中省级非遗项目3项(广汉保保节、广汉缠丝兔制作技艺、金丝面制作技艺),市级非遗项目15项;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名,其中德阳市级传承人6名。
二、多措并举实施非遗保护利用
(一)创新传承手段,健全非遗保护体系
一是扩大县级非遗名录库。立足广汉非遗项目总数偏小,优秀项目偏少、重点项目影响力偏弱、非遗传承不足的现状,市文旅局持续培育挖掘新项目。2023年6月以来,启动了广汉县级第五批非遗项目申报,新增广汉糖画制作技艺、广汉红兔、植物蓝染制作技艺等6个县级非遗项目,至此全市非遗名录库扩大至31项,进一步夯实县级非遗项目基本盘,2024年非遗日期间,市文旅局为各新增项目举行了授牌仪式。二是提升优选非遗项目层级。按照能升则升原则,2023年,广汉非遗“缠丝兔、金丝面”取得突破,实现了由市级到省级的提升;为此,我们顺应趋势,2024年4月,市文旅局共组织13项县级非遗项目申报德阳市级第六批非遗及第八批非遗传承人,最终在德阳市入选的30项非遗名录中,我市上榜12项,占比40%,居区市县之首,进一步提升广汉非遗项目整体品质。三是重点扶持保护濒危非遗项目(汉剧)。抢救性记录汉剧经典唱段,为我市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汉剧数字化高清视频资料;构建汉剧发展环境,一方面继续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宣传部、团市委、各镇(街道)均优先购买其演出服务,年度购买场次超20场次。与此同时,市文旅局积极为其申报项目资金,2023年,由局领导亲自带队向省文旅厅争取到项目资金并采用单一来源采购,定向支持“川汉剧团”,全部用于2024年开展45场次“汉剧川剧下乡(进校园)”演出。全力搭建汉剧发展平台,积极主动为广汉汉剧“代言”,全力支持和鼓励川汉剧团走出广汉,到更高平台发展,并介绍到成都、德阳以及周边县市区演出,一年来,走出广汉演出30余场次。多方协调解决演出场地,联合向阳镇,在火锅公园为川汉剧团免费提供了长期固定演出场地,彻底解决了汉剧缺乏场地的难题。近两年,我局指导汉剧传承人王松入选了有文旅部认定的“2023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以及德阳市级传承人名录。
(二)探索最优路径,实现非遗活化利用
大力实施“非遗+”,助力非遗创新发展。一是突出“非遗+节庆”,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每年定期举办桃花节、菜花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文化周等文旅活动20余场,在活动中植入非遗元素,将1台演出、1个集市、N个体验相叠加,充分发挥引流效应,打造集游购娱与沉浸式体验于一体的文旅消费新场景。二是突出“非遗+旅游”,营造文旅体验新产品。充分挖掘非遗项目延伸价值链,让非遗助力旅游、消费及产业发展。将广汉旅游推介与非遗美食、非遗体验基地相串联,通过产品设计,策划涉非遗旅游线路4条,推进“非遗”元素与旅游融合发展,让广大游客领略我市的“非遗”产品魅力,增强游客文化体验,为活化“非遗”开辟新路径。南丰非遗博物馆和高坪汉剧场获评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非遗体验基地。三是突出“非遗+产业”,拓展非遗项目价值链。以建设非遗工坊为契机,探索乡村非遗发展新路径,目前已评选两批次共计7个非遗工坊。对“广汉缠丝兔”、“手工红糖”、“汉州面具”等以非遗项目生产和销售的工坊,给与全方位引导和支持,2024年以来,已协助申报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1个(缠丝兔),持续延伸非遗产业链、价值链,以非遗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
(三)强化宣传推广,赓续历史文脉
一是“请进来”,向优秀学习。今年正月十五,特邀国家级非遗项目——重庆铜梁龙舞赴广汉开展非遗民俗打铁花表演,引爆全城,相关线上直播、图文、小视频等累计观看量更是突破 75万人次,成为近年来最成功的非遗表演。同时,积极与成都各区市县非遗项目联合举办非遗集市、非遗展演、非遗体验等,加强非遗文化成德同城交流协作。邀请多方面专家开展非遗知识产权保护、非遗自媒体营销等专题培训,2023年以来,举办各类非遗活动30余场次,培训3场次。二是“走出去”,做宣传展示。精选优秀非遗项目如广汉缠丝兔、金丝面、汉州面具、汉州版画、陶艺、植物蓝染、汉州剪纸等,赴德阳、成都、重庆等地参加各类高层级展览会,近年来,先后参加了第十九届中国西部博览会、第五届非遗购物节、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等交流活动超20余次。三是强推广,扩大影响力。整合全市非遗资源,在新上线“广汉文旅”公众号、“安逸游广汉”小程序增设非遗专门板块,分类分批宣传推介广汉非遗项目,目前已推出视频10余条,图文20余条,引爆微信“朋友圈”,累计阅读量破万。同时,在国家级、省级新媒体和新闻平台全方位推广我市优秀非遗资源,不断扩大我市非遗影响力。结合全新设计的广汉全域旅游主题宣传册(图),非遗项目全面融入,五一以来,已在三星堆博物馆、金雁宾馆等景区、住宿场所投放20000余册。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下一步,市文旅局将继续深挖非遗资源,强化非遗的活化利用。一是培育更多潜在非遗项目,扩充县级非遗资源库;二是对缠丝兔、金丝面、连山回锅肉、汉剧、松林桃花会、广汉龙狮舞等极具地方特色价值和品牌非遗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持续做好“非遗+”文章,让非遗在文旅融合中发挥更强效力;三是进一步引导非遗产业化发展,拓展价值链。以手艺精湛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带头,依托非遗工坊建设,带领群众从事非遗产品生产销售,促进就业增收;四是加快推进广汉保保节申报国家级非遗、连山回锅肉申报省级非遗,做好国省级非遗传承人培养及申报工作,提升广汉精品非遗项目知名度和美誉度。五是积极推动我市非遗项目进景区、进街区,持续开发非遗精品游路线,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为旅游业注入文化内涵。让非遗成为旅游的优质资源,让旅游成为传播非遗的重要渠道。
广汉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4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