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稳步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等重大工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新突破,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新提升。目前,全市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广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阵地954个,文化活动阵地面积33.67万平方米。两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面实现无障碍、零门槛免费开放,各类文化阵地常态化开展文艺展演、广场舞、阅读分享会等文化惠民活动,年平均活动人数达20万人次,已形成覆盖市、镇(街道)、行政村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一、目前好的做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
(一)普惠性公共文化均等化机制
1.坚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近年来,全市免费送文化下乡演出600余场,每年放映公益电影2300余场,开展阅读分享活动200余场次。市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结合特色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定期开展农村文艺调演、广场舞比赛、阅读分享、公益培训等特色文化活动,做到年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市文化馆年平均接待市民2.5万余人次。市图书馆年平均接待读者8万余人次,书刊外借8万余册次,书刊外借人次4万余人次,35个分馆年平均开展阅读分享活动140余场,参与人数达3.5万人次。大力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2.坚持立足贯穿四季、覆盖全域的目标,打造以三星堆新年大典面具节为代表的三星堆IP系列节庆活动;以保保节、龙狮舞、九大碗、非遗文化周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桃花节、菜花节、火锅节、啤酒音乐节等为代表的乡村特色节庆活动,形成活动品牌矩阵。每年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220余场次,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超350万人次,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互动性社会参与联动机制
1.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方式、新举措,促进本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近年来,我市积极与社会力量合作,先后在城市和乡村打造两批次共计5个空间形态“美”、内容品质“好”、服务效能“高”、运营机制“新”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每个空间给予一定建设补助资金,用于阵地提档升级、指导开展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公共文化服务,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顺应新时代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开展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样板试点建设。截至目前,共打造3个样板站,对站内设施设备进行提档升级,指导其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2.试行群众点单,政府购单的购买文化服务机制。近年来,为满足基层群众看戏需求,我市积极向上申报专项资金,于2023年成功申报“汉剧川剧下乡(进校园)”专项资金15万元,用于全年开展戏曲演出45场次,传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
(三)“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
每年依托文化馆、图书馆、非遗传承基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综合文化站、艺术培训学校等各类文化阵地开展包括书画摄影、非遗技艺体验、声乐器乐、舞蹈等在内的公益培训超20类,200余场次,惠及市民群众万余名,受到大众一致好评;同时做好基层文化骨干培育工作,深耕基层文化阵地。定期组织全市基层文化干部开展集中业务培训,通过座谈、实地学习等方式,拓宽基层文化干部视野,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能力。
二、思路举措与意见建议
(一)建立公共财政主导与多元供给相结合的资金长效保障机制。资金是公共文化服务生产和供给的基本保障,拓展公共文化资金来源渠道、丰富公共文化资金供给,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从而促进乡村公共文化供求均衡。另外,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作用,鼓励并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机制,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和社会参与的人民文化人民建、建设文化为人民的长效机制。
(二)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转变“唯上”“唯标”的公共文化服务观念和供给套路,建构“唯民”“唯实”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和供给模式。促进基层群众自主供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享用者,也应该成为供给者之一。要挖掘好农村文化的人才资源,鼓励更多的农村有志人士回归家乡舞台。建立基层文艺团队,合理配置好文化资源,促进乡土文化向公共文化服务转化,实现乡土文化的提质升级。
(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完善效能评估体系,建立起开放的监督体系和反馈机制,让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来评价服务绩效,实实在在反映群众态度、群众看法,由群众点单,政府买单。
(四)重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激励机制,争取高学历、有能力的文化艺术人才长期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基层文艺专职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设立基层文化发展奖励基金,每年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文化成果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在用人机制、管理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乡镇街道文化站要把发现培养乡村、城市社区文艺骨干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强化培训,使其成为开展文体活动“领头雁”。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基层文化志愿者数量和质量,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