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汉州街道卡房村书记助理杨蕾,也是卡房村的第7400位村民。2023年9月我来到卡房村,一年半的驻村生活,离不开组织的培养、领导的关怀,更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从面对陌生环境的迷茫焦虑,到现在见证卡房一点点蜕变的坚定信念,我慢慢明白扎根基层的意义。
从“高材生”到“小学生”,勇当基层勤务员。刚到卡房的时候,书记向大家介绍我是“组织部选拔到我们村工作的人才”。所谓“高材生”的头衔让大家迅速认识了我,可是当真正接手工作时,我才明白书本上的字教不会人怎么做事,面对陌生的村情和不解的村民,开展工作时没有头绪无从下手,聊天时尴尬冷场都是常态。于是我主动向村委干部请教,学习与村民打交道,在办理每一件普通村务的过程中了解卡房,逐步与村民建立信任关系。从习惯讲方言,到跟随村委干部调解纠纷,发现少部分村民对于医保有偏见,觉得自己“身体好”“不想花冤枉钱”“老都老了,给年轻人缴就好”,我深刻体会到全民参保不仅是政策覆盖率的数据提升,更是一场破除思想壁垒的民心工程。为了消除偏见,和村委干部一起入户上门,用身边人真实报销案例,提高村民主动参保的积极性。村两委的前辈们是良师也是益友,感谢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中给予我的关怀与帮助,让我这个基层“小学生”,也能为卡房发展贡献力量。
从“选调生”到“服务生”,乐当基层铺路石。曾经的我充满了雄心壮志,总觉得自己肩负乡村振兴的使命。随着我踏上漫长的调研与走访之路,我才意识到,这里不需要高高在上的“选调生”,更不需要喊破喉咙的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为大家解决问题的“服务生”。在一次次叩响的家门前,在与一位位村民、村委干部的促膝长谈中,都让我愈发清楚地认识到乡村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了解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难题,知晓他们在生活里的困扰。我明白看似代表身份的“华服”,实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于是,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存在的意义,意识到站在新媒体时代的浪潮,政务信息化已成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为讲好卡房故事,为卡房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投入到政务信息的撰写工作中,在广汉政府、今日头条、西南商报等多平台发布政务信息,从凝聚人心的党建工作,到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活动,从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建设,到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深入挖掘蕴含卡房特色与发展潜力的闪光点。
从“学士帽”到“草编帽”,甘当基层耕耘者。在“卡房学校”最离不开的是土地,农民躬耕田野,双脚沾满泥土,才能播撒希望的种子;选调生奔赴基层,只有鞋底沾满泥土,才能在磨砺中汲取养分,每一寸土地、每一户村民都是“基层大学”的“老师”。和经验丰富的大叔在田埂边唠叨庄稼的收成,和热爱生活的大爷在老树下讨论家畜的养殖,和行动不便的阿婆在家中盘算家庭的收支。在看似简单朴素的“家常里短”“三言两语”中学习丰富的群众智慧。“人在屋头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老师们用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经验,教我如何辨别幼苗的生长状况,判断土壤和天气的变化。了解到独居老人的家庭用水与用电困难后,为保障其安全度过汛期和高温的极端天气,积极使用到村任职经费改善其基本生活设施。用脚步感受的土地智慧、用眼睛记录的朴实笑容、用耳朵倾听的村民心声,都是我在卡房收获的宝贵知识。
这一年半充实且有意义,我在卡房村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学习农业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密切关注政策动态,让村民及时享受政策红利;努力提升新媒体运营能力,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卡房村的市场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