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粮改”:全省领先,意义深远
发布时间:2020-08-21     来源: 系统管理员

 

广汉从1955年实行“统购统销”,并于当年8月25日起,城镇人口实行口粮定量供应。一般成年人的定量为每月30市斤,体力劳动者高的可达45市斤。

起初,国家对粮食供应的控制不是很紧,单位还可按需要量造计划购买粮食。后来供应定量不断降低,1959年春,四川省降到成年人每月19市斤,1两菜油,属全国供应定量最低的省份之一。在供应定量降低的同时,管理也异常严格,无论何种理由只能当月消费,不允许提前购粮,如果有余也不许移到下月。因事因病外出使用粮票,由所在单位开具证明,方能凭购粮本换取。如遇家中有人死亡,其亲属必须先到粮站注销了死者的粮食供应关系,方能到派出所办理出丧证将死者送葬。

成年人月供粮19斤,如果放在副食品供应十分充裕的条件下,可能基本够用,老年人恐怕还吃不完。但在当年那种蔬菜少、副食品紧缺、肉类一年难得一见的情况下,每天仅6两粮食下肚,难免不饥肠辘辘。

“大跃进”开始后,各种物资更加短缺,几乎各种商品都实行凭票供应,票证满天飞。人们不得不寻找各种“代食品”充饥。油饼(油菜籽榨油后压成饼状的剩余物)、谷糠,甚至柚子皮、芭蕉根均成为用来果腹的代食品。城镇人口中因营养不良患水肿病者大有人在,不过死亡的人数比农村少得多。

这一项在全国统一实行的粮油购销体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统购统销到八十年代的合同定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保障军需民用、平抑物价、积累工业化资金、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安定,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制度日益暴露出不少缺陷:一是定购价格过低,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发展;二是购销价格倒挂,财政负担加重;三是销售价格太低,扭曲了粮食消费行为,助长了浪费。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农村已出现“谷贱伤农”、“卖粮难”及粮食调不出而占压大量贷款的不良现象,进行“粮改”已是无法绕开的课题。

为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改变城镇人口粮油消费主要依靠国家补贴的现状,逐步减轻财政负担,克服粮食浪费现象,理顺粮油购销体制关系,搞活流通,转换经营机制,把粮食企业引向市场。1988年,广汉市委、市政府在研究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时,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调查结果,确定了改革粮食“双轨制”为“单轨制”的项目。遗憾的是,由于外部条件不具备而暂时放了下来。到1990年下半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和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支持下,广汉下决心进行“粮改”,并以此来促进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

“粮改”方案制定期间,省体改委派专人到广汉现场办公。1991年1月17日,省长张皓若到广汉主持召开了广汉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广汉市粮油购销体制改革方案》。1992年4月1日,广汉市人民政府下达通知,在全省率先实行“一步到位,全面开放”的粮油购销体制改革办法。同时,全面放开粮油购销价格,改革粮食购销体制,转换粮食企业经营机制。

在粮油购销体制方面,上级已同意免去广汉上调粮油任务,同时取消上级财政对广汉的各种粮油补贴;农业税和水利费均征收实物;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当粮食市场疲软,政府责成粮食企业按保护价收购作为储备粮。

在粮油价格方面,对农民的余粮和油粮定购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定购价以国家定购价为基础,另加价外补贴,原则上接近市场价;原省“三挂钩”化肥、柴油实行市场价格供应;取消城镇人口粮油凭证计划供应,实行市场价格供应。

转换粮食企业的经营机制,粮食管理部门和企业转换职能,建立一个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动机制,通过强化内部管理,降低流通费用和加工成本,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向粮食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开发,继续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粮改”实施后,省体改委又长期派人跟踪调查,反馈信息,促使粮改得以顺利进行。“粮改”执行期间,市委、市政府组织体改、财政等部门对小春粮油收购和农民收支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发现实际情况与“粮改”方案测算有出入时,积极向领导小组汇报。省委、省政府领导小组于5月30日至6月1日到广汉现场办公,办公会由宋宝瑞副书记主持,对粮改遗留问题作了认真研究,决定在收购价外给予补贴,每市斤小麦补贴0.02元,解决粮食下跌,作为对农民利益的补偿。

国家体改委在《调查情况反映》中,对广汉粮油购销体制和价格改革作了介绍和评价:“最近,我们到四川省广汉市实地调查了解该市粮食购销体制和价格改革实行‘一步到位,全面放开’的做法。通过调查,感到广汉市的粮改由于准备充分,精心实施,工作进展顺利,各方面反映都比较好。1991年4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全市经济生活正常,市场物价平稳,消费者人心安定,毗邻地区没有产生波动和影响。”对广汉“粮改”的效果预测是:“农民可实际增收663.88万元,人均14.75元;四川省财政可减少支出653.61万元;广汉市财政收支相抵,余87.22万元用于建立粮食风险调节资金;企业负担略有增加,消费者个人略有增支。广汉市粮改‘一步到位,全面放开’的方法,作为粮食产区和调出地区在全国独此一家,是对粮食购销体制和价格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

在“粮改”中,粮食票证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当初,原设想地方财政拿出一部分钱按平议差价把粮票收上来,大概需60-70万元。但后来考虑到市内流通的省粮票和全国粮票难以处理,购买方案便取消了,对粮票的处理带有模糊性,规定原发放的粮票仍由持有者保存,待面上粮食改革展开后再研究具体处理办法。

广汉实施的“全面放开,一步到位”的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方案,其跨度之大,超过了当时全国各地已出台的各种“粮改”方案,因而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粮改”的效果各方面都反应良好,居民满意,农民高兴,市场粮价稳中有降,粮食企业转换机制在克服困难中起步。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及时作了跟踪调查和大量报道;全国各省、市、县前来考察取经者络绎不绝;美、英等驻华记者也向其国内发了新闻。国家体改委、国家计经委、财政部先后派人对“粮改”方案和效果进行调查,并予以肯定,认为广汉“粮改”意义重大,对全省乃至全国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农村调研》载文评价:“广汉市的粮改突破了‘双轨制’的老框框,真正实现了国家与农民、国家与消费者在粮食商品上的等价交换。这无疑将更有利于粮食生产的长期发展,也有利于粮食商品的合理消费。”文中说:“广汉市的粮改是近几年改革步伐迈得最大的地区。从探索的意义上讲,它开辟的是一条改革的新路。其改革的成功,为全国粮改工作树立了一个新的典型。这将十分有利于在稳固可靠的基础上,加快整个改革的步伐。”

“全面放开,一步到位”的粮改后,粮票在广汉停止使用,从此,广汉县内不再有任何票证。广汉粮改带有突破性意义,对“三农”、市场机制、财政负担、城市化进程、调整生产关系和解放生产力均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陈立基/文)

 

<阅读链接>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从此应运而生。此后,食用油票、豆腐票、布票等各种票证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种商品皆需凭票购买,中国进入长达30多年的“票证时代”。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见证。(配图)

 

“广汉市粮改之所以引起全国,甚至国际上的注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场改革真正做到了调整城乡利益差别,让农民在改革中直接得到好处的效果。尽管改革出台后,农民人均增收仅5元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民的增收不再是停留在表层的分配调整上,而是表现在机制的转变上。农民的这部分利益开始与市场联系在一起了。现在是价格的低谷时期,当价格恢复或提高后,效果就会更加明显。这同近年来许多地区的改革试验不同,他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在改革中增收的部分完全或几乎与市场无关,其原因在于农民始终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生产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调查》

 

“这天正逢广汉赶场,街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在国营粮店门市前,聚集了一些人观看粮油价格放开后的新牌价。新的牌价是:大米:特米0.59元/斤;上米0.525元/斤;中米0.485元/斤。面粉:特粉0.62元/斤;上面粉0.55元/斤;标粉0.49元/斤。菜油2.30元/斤。据了解,新价与旧价之间的差额,25公斤中米为8.575元,0.5斤菜油为0.76元。合计为9.335.这次粮改,广汉市政府对每人每月给予了8.40元的补贴。按这样计算,实际上群众每人每月只承担了0.936元的差额。因此,这些群众的情绪是正常的。这一天市区内的几家粮站只有极少的人前来买粮。有关方面负责人说,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市民手中都有一个月左右的存粮。从我们观察和了解的情况看,总的来说,4月1日这天,整个市场生活是井然有序的,各种商品价格平稳,市民中没有出现人心浮动的现象。与放开粮价前并无两样。”

——四川省体改委《改革与发展内部参考》(1991年第8期)

 

“广汉市推行粮改,已经接受了小麦收购和几个月的检验,证明效果是明显的。广汉粮改获得初步成功,农民普遍拥护粮改,他们说:我们希望改革,粮改确实改在我们心坎里了。村社干部认为:搞土地承包,是对农民的一次解放,给了生产自主权;搞粮改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给了农民经营农产品的自主权。”

——《改革时报》(1991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