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广汉市积极发挥“五老”作用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23     来源: 组织部

 近年来,德阳市广汉市分别在全市12个镇(街道)建立起各具特点的“五老”工作室,结合实名注册10万余人的“广汉为村”平台,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工作体系,让“五老”参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有平台、有舞台、有成效。

  贴心服务凝聚群众,变身基层治理“压舱石”

  以工作室为基点,结合老同志所能所愿,组织1000余名“五老”人员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方式参与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其经验、威望优势,为群众开展贴心服务,积极化解纠纷、凝心聚力,为“共治共建共享”提供保障。一方面,做实线下活动。利用农村“五老”工作室做好群众工作,协助创建“干净整洁院落”20个。雒城街道的“雒和睦邻”工作室每周定期接待群众、每月召开2次例行碰头会,近年来积极参与纠纷调解、老旧小区改造等问题40余次,服务党群100余人次;金雁街道根据安置小区实际打造“常青沱水”工作室,积极协助成立全市首家社区社会企业性质的“党建 +”物业公司和开展沱水“智慧小区”建设等工作;汉州街道打造“薛大姐调解室”,妥善解决居民日常矛盾30余个。另一方面,强化线上互动。积极发动“五老”入驻“为村”平台,会同镇、村干部,利用“书记信箱”“村友圈”等平台提供的线上功能,与群众实名互动、倾听心声,了解群众困难并帮助解决问题,每月开展案例评比把成效“晒出来”。截至目前,共协助参与村(社区)为群众办实事4000余件次,通过在网上展示工作成效,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传承智慧共谋发展,化身乡村振兴“助推器”

  整合农业农村部门和老科协等涉老组织力量,向年轻人传递经验智慧,与党员群众共商共谋发展,汇聚助力乡村振兴合力。一方面,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育、送科技下乡等日常工作,建立“导师帮带”制度,选拔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老干部、老支书等130余人组成导师队伍,联系指导村干部、新型经营主体等,培育出了一批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的“新农人”。在老同志的“传帮带”下,“80后”黄昌满创办专合社发展优质大米种植,被评为四川省优秀返乡农民工;“90后”廖成勇创新开展粮食种植和农机社会化服务,被评为四川省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先锋。另一方面,在重点区域的“五老”工作室挂牌老专家联系点,辐射联系周边村(社区)、专合社、家庭农场等,助力培育6个国省级示范场、社等。南丰镇以非遗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等非遗工作室为基地建设“五老工作室”,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风文明建设;三水镇在“五老”工作室引入市老科协专家团、镇机关离退休干部,定期指导集体经济,推动友谊村集体经济工作入选全省十大优秀案例;连山镇石梯村利用闲置院落打造“石梯小院”工作室,定期邀请老干部、老专家“会诊”指导绵远河整治开荒、产业结构调整等,推动新增水稻种植300多亩,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暖心关爱护航成长,点亮立德树人“夕阳红”

  全市共建立关工委机构339个,吸纳2名厅级、8名县级退休干部担任关工委名誉主任或常务副主任,以“夕阳红”照亮青少年健康成长路。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组织100余名“五老”志愿者成立12支宣讲队,发挥作为党史亲历者、见证者的优势,深入学校、村(社区),向青少年、家长开展“红色故事”宣讲,参与青少年累计超过1万人次。二是做好日常关心关爱。利用“为村”打造“数字关工委”体系,常态化在线联系800余名困难青少年,服务52所中小学、幼儿园,5万余名青少年儿童。开展“10元·微爱”活动,募集关爱资金为留守儿童和困难儿童提供帮助。三是汇聚“两新”力量。通过组织“五老”与青商会企业家结对帮带、选派老党员担任“两新”党建指导员等形式,引导“两新”组织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目前建立星级“两新”党组织关工委112个,定期组织文体协会开展公益培训、律师开展普法讲座等,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相关工作成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广汉市关工委被评为“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先进集体”,老干部阮永成同志被评为“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第九届四川关爱明天“十佳五老提名奖”。(转载自四川老干部工作网,原文地址:http://www.sclgb.gov.cn/detail/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