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与环境治理并重,宜人三星堆遗址区持续引客来~
发布时间:2021-09-26     来源: 市融媒体中心

秋高气爽、微风轻拂,

在三星堆遗址区的口袋公园内,

茂盛的狼尾草、

造型独特的三星堆面具打卡平台、

川西民居的剪影雕塑吸引游人

纷纷来到这里打卡拍照……

“感觉三星堆这边的环境越来越舒适了~”

来到这里的不少游客不禁感慨到。

三星堆遗址距今约4500—2800年,保护范围12平方公里(核心区古城保护范围3.6平方公里),是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文化遗址,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和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0年作为全国唯一大遗址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三星堆遗址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根据省政府公布实施的《三星堆遗址保护规划》,始终坚持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整体性保护并重。

实行高位推动,坚持规划引领

在省委省政府、德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三星堆遗址保护工作实行领导小组统筹、文物部门指导、县级主体落实,成立了三星堆遗址管委会、“文保中队”、“历史文化遗产检察部”、“三星堆巡回法庭”、基层文保队,形成了“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为强化顶层设计,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邀请了麦肯锡咨询公司,对三星堆保护利用和产业发展进行了战略规划,并实施三星堆遗址保护规划修编、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等若干专项规划,构建了“1+N”规划体系

锚定申遗目标夯实文物保护

三星堆遗址面积12平方公里,承载着灿烂的古蜀文明、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大量文物仍埋藏地下,而整个遗址区所呈现的是川西平原乡村景象,院落散布、沟渠纵横,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很多不利于保护的状况。为此,广汉采取了多项措施,全面整治遗址环境,夯实文物保护:

一是对遗址保护范围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性措施,搬迁了现代坟墓、液化气冲装站、部分居民和工厂等,限制了种植深耕作物和高大乔木、建筑物的体量和高度,并不再新批农村居民点、严格审批商业服务设施建设、禁止建设大型市政设施等;

二是对已发现的古城墙、三星堆残垣、祭祀坑重要遗存进行退耕保护,有效地避免了农业耕种对遗迹本体的破坏,并且对城墙采取植草固坡方式防止水土流失;

三是严格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对西城墙、月亮湾城墙、祭祀坑、三星堆残堆等进行了保护性现场展示;对现场展示条件不成熟的仁胜墓地、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等遗迹采取了地下封存、地表标示的保护措施

另一方面,为积极维护三星堆遗址区人居环境品质,三星堆镇不定期组织镇村干部、环卫工人、民兵、志愿者、群众等开展道路、河道、沟渠整治活动,并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增强遗址区内居民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和自觉意识,充分调动干群参与整治活动的积极性,让三星堆遗址的“颜值”一步步持续提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三星堆博物馆筹建之初,在办馆理念上就明确提出了走“馆园一体”的创新之路,即文博事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将三星堆博物馆定位为融历史博览、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在突出博物馆专业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旅游休闲功能;同时努力营造馆外环境,积极拓展功能外延,保护与利用并举、文化与旅游争辉,使博物馆成为美好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博物馆内,小桥流水、湖光岛影、四时风物,将历史文化的厚重与现代休闲的轻松巧妙融合,综合馆及青铜馆两个展馆也在实施基本陈列改造和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目前,综合馆改陈已完成、于去年对外开放,青铜馆改陈将在今年国庆节后动工。

博物馆外,博物馆至考古发掘现场沿线实施了生态环境整治,利用遗址北端无文化层分布的河滩地,建成了占地约300亩的绿色生态屏障,同时启动三星堆大道改扩建工作,打通从成绵高速广汉出口到三星堆博物馆的快速路。

△改扩建中的三星堆大道

提到下一步工作举措,景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再精心谋划推进“六项工程”,即考古发掘工程、研究阐释工程、保护申遗工程、展示提升工程、活化利用工程、品牌推广工程,以创建强根基,强化品牌的关联带动和辐射牵引作用,塑造好三星堆这个超级IP,着力把三星堆建设成为国际化的、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自今年9月1日起,

《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

正式颁布实施,

这是量体裁衣为“堆堆”打造的

一套特殊的保护“盔甲”~

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爱护下,

三星堆遗址区的生态环境

会越来越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