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时间:2021-04-26     来源: 广汉市政府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广汉新征程... 1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1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1

第二节  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7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8

第一节  指导思想... 9

第二节  基本原则... 9

第三节  奋斗目标... 11

第二篇  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15

第三章  深度融入成都都市圈... 15

第一节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5

第二节  推进现代产业协作共兴... 16

第三节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17

第四节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18

第五节  打造成德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示范区... 19

第四章  积极推动全域开放融合... 20

第一节  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空间... 20

第二节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1

第三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23

第五章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3

第一节  促进制造业转型发展... 23

第二节  推动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 24

第三节  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 27

第四节  优化德阳高新区功能布局... 28

第六章  发展壮大绿色生态农业... 29

第一节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9

第二节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0

第三节  促进农业品牌化发展... 31

第四节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1

第七章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33

第一节  加快四大支柱服务业转型升级... 33

第二节  推进四大成长型服务业做大做... 35

第三节  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36

第四篇  传承创新三星堆古蜀文明,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38

第八章  高质量创建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38

第一节  优化示范区整体格局... 38

第二节  加快三星堆遗址发掘与保护... 38

第三节  高标准打造三星堆文化产业园... 39

第九章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39

第一节  优化空间布局... 40

第二节  完善产品体系... 40

第三节  加快品牌建设... 41

第十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41

第一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1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42

第三节  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 42

第五篇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激发新发展活力... 44

第十一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44

第一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44

第二节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44

第三节  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45

第四节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45

第十二章  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46

第一节  抓好重点创新平台建设... 46

第二节  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47

第三节  推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 47

第四节  扎实提升创新要素保障... 48

第六篇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49

第十三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49

第一节  创新培育融南承北城镇发展带... 49

第二节  重点打造东西三产融合发展区... 50

第三节  着力构建蓝绿相依生态空间格... 51

第十四章  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52

第一节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52

第二节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53

第三节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53

第四节  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 54

第十五章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55

第一节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55

第二节  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56

第三节  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56

第四节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7

第十六章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58

第一节  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58

第二节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58

第七篇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60

第十七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60

第一节  畅通干线交通路网... 60

第二节  完善市域公路网络体系... 61

第三节  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61

第十八章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62

第一节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62

第二节  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升级... 63

第三节  保障信息系统安全... 64

第十九章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65

第一节  优化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65

第二节  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65

第三节  推进治水兴水能力现代化... 66

第二十章  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66

第一节  提高配电网运行可靠性... 67

第二节  增强油气供应保障能力... 67

第三节  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68

第八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现绿色发展... 69

第二十一章  强化生态建设... 69

第一节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69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 69

第三节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70

第二十二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70

第一节  加强水污染防治... 70

第二节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71

第三节  加强土壤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71

第二十三章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72

第一节  提高资源高效节约利用... 72

第二节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72

第三节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73

第九篇  高质量发展民生事业,改善人民生活品... 75

第二十四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75

第一节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75

第二节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75

第三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76

第二十五章  深化健康广汉建设... 77

第一节  夯实医疗卫生服务基础... 77

第二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78

第三节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78

第四节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79

第五节  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79

第六节  推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80

第二十六章  强化社会保障事业... 81

第一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81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81

第三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82

第四节  创新社会事务管理... 82

第二十七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83

第一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83

第二节  促进青年事业发展... 84

第三节  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84

第十篇  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87

第二十八章  深化依法治市实践... 87

第一节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87

第二节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87

第三节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88

第四节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88

第二十九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89

第一节  完善基层服务体系... 89

第二节  深化城镇社区治理... 90

第三节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90

第四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91

第十一篇  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建... 93

第三十章  推进安全生产治理能力现代化... 93

第一节  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93

第二节  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94

第三十一章  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 94

第一节  强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94

第二节  完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95

第三节  加强减灾能力建设... 95

第十二篇  凝聚发展强大合力,统筹推动规划纲要落地见效... 97

第三十二章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97

第三十三章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98

第三十四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98

名词解释... 100

 


广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广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德阳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广汉市委关于制定广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明确了未来五至十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广汉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广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科学制定发展目标任务,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充分把握新时代发展基础和面临环境的深刻变化,精准研判未来五年战略机遇与主要挑战,是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十三五”时期是广汉抢抓历史机遇、克服重重困难,砥砺前行、不断发展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德阳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形势,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圆满地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谱写广汉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崭新篇章。

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8.96亿元,较2015年增加135.09亿元,年均增长6.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变,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6.9万元。2020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93亿元,较2015年增长8.33亿元。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日益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29.2亿元增长至193.1亿元,年均增长10.4%。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5%,较2015年提高6.5个百分点,城镇化质量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0.6:55.8:33.6调整为2020年的9.0:50.6:40.4,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

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提高质量效益。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34户。“十三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1%,累计实现利税总额397.8亿元,工业税收占比达51.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1.3%,实施工业项目417个。新引入一汽解放商用车、兴顺风等新动能积蓄项目207个,5亿元以上项目28个。产业集聚步伐进一步加快,依托油气装备、医药、食品、通用航空等相关优势产业,逐步引导企业向产业功能区集聚,装备制造、医药、食品三大主导产业集聚度达70%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比近50%

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成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成功创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四川广汉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列入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推进,“三九大”文旅联盟正式成立,发起组建“大遗址”文旅发展联盟,以“三星堆”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旅游景区标准化创建工作全力推进,房湖景区、易家河坝成功创建3A4A级旅游景区,高星级旅游饭店实现零的突破。文旅强市加快建设,累计接待游客近5000万人次,旅游收入396.64亿元。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粮食总产稳定在30万吨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从12.68万亩增加到30.76万亩,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从77.16%提高到84.1%,“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从108个增加到146个,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首批“数字三农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县,建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肉牛屠宰场和食用油加工基地。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入列全省首批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脱贫攻坚实现全面胜利,累计实施扶贫项目175项,投入各级专项扶贫资金9371.5万元,累计完成719115331名贫困人口脱贫,如期全面完成减贫任务。

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中山大道改造、马牧河湿地景观工程、北区公共停车场等工程竣工;高新区水系综合整治、第二水厂等建设项目稳步实施。“四纵四横多轨”干线交通网络框架逐渐形成,“两环三射”内部区域交通路网加快构建。天府大道北延线、天府机场快速路项目加快推进,轨道交通S11线加快启动。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提速,累计完成城乡公路建设233.2公里。水利工程有序推进,完成22个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全面落实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蓝天碧水明显增多,空气质量优良率由51.4%提升至90.4%,升级为达标县(市区)。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5.04%4个国控流域考核断面综合水体提升至类,饮用水源达到或优于类。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清理整顿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1047个,排污许可登记发证2701家。生态保护工作持续加强,建成德阳市首家水资源环境保护主题教育基地,环城防护林生态屏障、狮子堰市政公园等绿化工程全面完成,森林面积新增0.3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4.22%

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创新成效显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稳步实施。行政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商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农村改革深化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综合改革等试点全面推进。成德同城率先突破,与青白江区、新都区边界合作步伐加快,成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德阳协同改革先行区落地片区。成功举办两届“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外经贸支点作用加快形成,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66.61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社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2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992.7元和22024.6元。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累计实现新增就业3万余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教育事业稳步提升,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广中迁建等重大项目基本完工。全民健康深入推进,与省人民医院签订托管协议,医联体体系基本形成,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第三批健康促进县,新建人民医院等重大项目基本完工。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保、特困供养、重残帮扶等持续优化。基层社会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区15分钟养老圈初步形成。食品安全有序可控,成功创建第一批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社会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全面依法治市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顺利实施,“一核三治”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智慧化治理体系和覆盖城乡的法律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扫黑除恶、禁毒防艾专项斗争有力推进,刑事警情、信访走访率持续下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突发事件妥善应对,重大风险防范有力有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清廉广汉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专栏1 广汉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15

2020年规划目标

2020年实际完成

绝对值

年均增速或累计数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93.9

9%左右

428.9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49473

85000

9%左右

69000

城镇

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0

60

2.0%左右

56.5*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达到省要求

36.11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3.6

33

40.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56

10%左右

10.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4.63

10%左右

22.93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2.8

3.5

[0.7]

2.9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6

5.1

[2.5]

8.2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36

60

[24]

88

创新创业载体面积(m2

80000

200000

[120000]

200000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万人)

0.61

1.08

11

[3.332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8156

41500

8%左右

40992.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212

22900

10%左右

22024.6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达到省要求

11.2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

[14681]

[15331]

新增建设用地(万公顷)

达到省要求

0.0452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43

0.48

[0.05]

0.48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达到省要求

28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达到省要求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达到省要求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达到省要求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吨)

化学需氧量

10250

达到省要求

2585.84

二氧化硫

3425.04

2599.54

氨氮

1040

320.06

氮氧化物

2778.27

2146.02

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降低(%

达到省要求

14.38

劣Ⅴ类水体比例

达到省要求

0

森林

增长

森林覆盖率(%

14.17

14.22

[0.05]

14.22

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30.13

33

[3.13]

33

注:加*数据为预估数,后期可能调整。

第二节  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国省多重战略机遇在广汉交汇叠加,多重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同时,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必须积极应对。

发展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正发生深刻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但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定向好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今后五年,是四川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既肩负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重任,又面临多重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重大机遇,发展的战略动能将更加强劲、战略位势将更加凸显、战略支撑将更加有力。

战略机遇。“十四五”时期,是广汉发展的战略机遇落地期、转型发展关键期、蓄势突破窗口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等多重国省重大战略在广汉交汇叠加。“一干多支”发展、成德同城发展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广汉这一重要“支点”处于关键区位,有利于借势发展,重塑竞争新优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一批传统优势企业加快智能改造,一批新兴企业抢占先机蓬勃发展,带来经济地理的重塑、创新版图的重构、企业布局的优化,有利于广汉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优质资源,提升动能、跨越发展。广汉仍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将释放大量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利于广汉从供需两端发力,补齐城市短板,优化城乡格局,增强内生动力,保持发展势能。

主要挑战。面临外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双重压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增长呈现趋势性放缓,外需相对收缩,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待解决,产业规模偏小,新兴产业偏弱,创新资源不足,集群发展不够;公共服务、生态建设欠账较多,开放程度不高,城市吸引集聚优势资源的能力不够,与人民群众期盼有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破解广汉发展难题,厚植广汉发展优势,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德阳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定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发展,坚持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文旅兴市、科技活市、同城优市、生态立市,加快构建“5+1”现代工业体系、“4+2”现代农业体系、“4+4”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一带两区三心四廊”的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建设西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德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四川改革创新试验地、公园城市宜居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广汉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把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

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追求。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行动指南。坚定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动力源泉。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切实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制约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把树立系统观念作为重要方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深入落实全市“一盘棋”思想,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奋斗目标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德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高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量、质量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创新开创新局面。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政府职能持续转变,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营业总收入的比例超过35%

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开放通道建设项目深入展开,内通外畅、互联互通的路网体系全面形成。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建设,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与蓉欧国际铁路港紧密结合的关联性产业逐步完善,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外向度大幅提高,到2025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0亿元。

城乡融合绘就新画卷。新型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区人口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常住人口规模达到45万人,建成区规模达到45平方公里。城镇体系更趋合理,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发挥,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增加,PM2.5浓度稳定达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降低,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城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多层次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供给能力和质量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社会治理构建新格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合力不断汇聚,实现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良性互动。智慧城市和大数据运营体系基本形成。法治广汉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城乡基层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新时代广汉社会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

远景目标。展望二三五年,广汉与全国、全省、德阳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动能实现转换,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智慧城市高效运行,治理效能显著增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广汉基本建成,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康养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生态文明充分彰显,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加深,平安广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专栏2 广汉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

2025

年均

增长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高于德阳平均水平

预期性

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7.5

预期性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6.5*

66.5*

2个百分点

预期性

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率(%

与经济增长态势基本一致

预期性

5.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4

46

预期性

创新驱动

6.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3

预期性

7.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2.9

超过全国平均

预期性

8.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以省上确定为准

预期性

9.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7.4

高于德阳平均水平

预期性

11.城镇调查失业率(%

3.51

<4

<4

预期性

1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2

12.8

预期性

13.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0

3.1

预期性

1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预期性

15.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4

5.5

预期性

16.人均预期寿命(岁)

78.1

78.5

预期性

绿色生态

17.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1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性

19.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0.4

约束性

2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比例(%

100

约束性

21.森林覆盖率(%

14.22

>14.22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2.粮食总产(万吨)

31.4

31.5

约束性

23.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亿吨标准煤)

0

0

约束性

文旅融合

24.旅游总收入(亿元)

101.63

150

预期性

25.文旅事业投资总额(亿元)

0.02

141.75

预期性

注:加*数据为预估数,后期可能调整。

第二篇  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四川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深度融入成都都市圈,积极推动全域开放融合发展,加速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三章  深度融入成都都市圈

瞄准成都都市圈建设契机,全面融入成都主干发展,全力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协作共兴、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速构建成德同城化发展先行融合区。

第一节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畅通与德阳市区和成都北部交通连接,构建“骨干路网、城际公交、轨道交通”三位一体通勤圈。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以快速轨道交通强化广汉与成都城际直联直通,加速构建轨道交通“半小时”通勤圈,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加快完善快速路网体系,全面融入成都都市圈快速路网,形成内联外畅的快速路网通道。加快推进天府大道北延线、天府机场快速路、彭广青淮快速路、G5成绵高速公路扩容等成德互通干线道路建设。推进G108改道方案,完善客货分流体系。加强与青白江区、新都区、彭州市、金堂县路网贯通。持续优化城际公交线路,推动与成都都市圈城市公交“一卡通乘”,加密成绵乐城际列车班次,逐步实现公共交通同城化、常态化、密集化。推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共谋共建。加强交界地区的给排水设施、电力、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对接研究。

第二节  推进现代产业协作共兴

共筑高质量产业生态圈。培育上下成链、左右配套、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积极探索“总部+基地”“研发+制造”“头部+配套”等模式,争创产业协作示范区,与青白江区、新都区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推动共建7大产业集群,围绕油气装备制造、商用车制造、医药产业、食品产业、先进材料、通用航空、数字经济,积极开展项目合作。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组建产业发展联盟和行业协会,鼓励在蓉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配套项目向广汉转移发展。

共建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加快落实广汉市—青白江区《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统筹推进跨区域平台建设和园区联动,主动参与“金青新大港区”建设,与青白江区共建铁路临港产业协作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推动高新区与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联动发展。探索建立广汉市与青白江自贸区放管服和贸易便利化等领域改革创新机制,推进广汉市进出口企业享受青白江自贸区放管服和贸易便利化等领域优惠政策。加快落实新都区、西南石油大学、广汉市《三方油气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深化合作深度和广度,在新都基地建设以西南石油大学为核心的创新技术孵化中心,在广汉基地建设以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产业园区,积极引导新都孵化成熟企业到广汉发展壮大,形成“创新孵化在新都、制造集成在广汉”的发展格局。

共创文化旅游高地。协同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推动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深化“三九大”品牌合作,加快三星堆与金沙联合申遗进程,整合核心资源,打造一批跨地精品旅游线和景区集群。积极参与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推动康养、民宿等产业快速发展。拓展会展经济业态,共育四川航展、制博会、药博会等会展品牌。

第三节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共筑绿色发展空间。合力打造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世界级城市绿心,协同推进沱江及其主要支流的生态水网和成都第二绕城高速生态环境建设。依托龙泉山、沱江流域等山水资源和天府大道北延线等高快速路建设绿道网络,植入休闲驿站、消费场景,推动农、商、文、旅、体、养、科等要素沿绿道布局,打造观山绿道、滨水绿道、观景绿道,衔接成德两城,串联广汉全域。

强化环境协同共治。以沱江及其主要支流为重点,强化沿江沿河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居民生活的污染物排放管控,协同推进水体环境治理,重点实施青白江、鸭子河等跨(共)界水体综合整治工程。联合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共同推进污染物排放减量,强化工业源、移动源和生活源排放污染治理,积极参与成都大气复合污染治理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争取技术成果应用试点示范。

构建生态共治长效机制。落实沱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双向补偿、横向补偿和市场补偿“三位一体”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统一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化系统,实现环保信用评价结果实时共享,实施一体化的环保失信认定标准和惩戒措施。共同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推进排污权、水权、林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创新与环境政策管理创新协同联动,建立健全智慧化的跨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第四节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强化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深化就业创业服务合作,定期举办跨区域人才招聘,探索职业培训学校的互引互认途径。加强教师培养、教学交流合作,支持邻近学校组建发展共同体,深化与各地名校联合办学合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落地广汉。与成都都市圈知名医院共同打造“医联体”,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异地对接,推广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管理服务模式,推动社保数据互认,医保“双定”互认,支持户籍便捷迁移和居住证互通互认。促进养老资源互惠共享,探索在交界地带投资建设养老机构。加强养老、慈善、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合作,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高效整合,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探索跨区域线上线下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机制,实现跨区域企业和群众两地同标准通办模式。提升跨区联防联控能力,进一步健全跨区域警务合作、互通警情、联合执法、疫情防控等协调交流机制,加强交界地带巡查力度,共同提升交界地带管理水平。

 

第五节  打造成德眉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精品示范点

广汉市和青白江区协同推进公服配套对接,共同打造以青广教育城为核心的成德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示范区。

注重规划引领示范区发展。重点围绕规划同频、基础同网、产业同链、能源同用、环境同治、平台同构、服务同步,共商共建边界合作试验区,着力将广汉和青白江交界地带打造成为临港经济区核心区和成德交界地带精品示范区。

打造教育同城示范区标杆。示范区以“三湖两校,共建一城”为发展思路,以“教育+育为融合模式,打通教育上下游各个节点,建设集宜学、宜居、宜养、宜游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以巴川公学、大弯中学两所学校为主体,提升示范区核心竞争力;以凤凰湖、三星湖、天子湖三大水体为本底,打造滨水景观,扮靓示范区生态环境;以共建“教育服务圈”“卫生服务圈”“政务服务圈”“生态旅游圈”为重点,提高示范区生活品质。

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样板。建设“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交融”的生态城。大力培育新经济新动能新场景,打造“以人为本,人车分流”的品质生活社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加快研究调整交界地带道路骨架结构、水电气排污管线等城市基础设施布局,支撑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第四章  积极推动全域开放融合

充分发挥广汉区位比较优势,深度融入国际、国内、区域等重大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开放合作。

第一节  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空间

加快构建全域开放合作新格局,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

全面推进跨区域开放合作。深度融入“金青新”大港区,协同推进国际铁路通道建设,积极参与四川自贸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建设。深度参与天府旌城建设,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商务、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依托“蓉甬”“蓉沪”等铁海联运班列,借助成南达万高铁,加强与达州、万州对接联系,拓展与万州港合作领域与合作空间,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畅通至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吸引东部沿海优势资源向广汉转移。

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鼓励装备制造、医药、食品、通用航空、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骨干企业,通过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将广汉产品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支持新办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鼓励运用电子商务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二节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围绕装备制造、医药、食品、通用航空、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协同建设自贸区、国际铁路港等开放合作平台,不断提升开放能级。

增强招商引资成效。健全招商工作机制,优化招商服务环境。坚持市场招商,创新招商模式,提高项目落地率。聚焦主导产业,大力开展精准招商、重点招商、挂图招商、区块招商,不断完善产业链条。

加快“走出去”步伐。强化外向型产业基地建设,依托广汉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主动拓展国际市场,加快培育一批出口导向型大企业和大集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中亚、中东欧等重点地区开展经贸、投资合作,重点支持优势油气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

合作建设开放口岸。充分发挥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德阳高新区片区政策高地优势,不断探索创新工作举措,优化对外开放营商环境。主动融入成都对外开放口岸体系,加强与省内及沿江通道、西部海陆新通道、中欧班列西部通道进出口协同发展。

打造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依托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高水平举办四川航空航天展览会、四川装备智造国际博览会等国际国内重大展会,大力开展以三星堆、巴蜀文化为依托的国际性大型文旅会展活动,提升广汉美誉度和国际化水平。

第三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以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主阵地,构筑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保质保量发展现代农业,打造成都都市圈高端产业集聚区。

第五章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装备制造、医药、食品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升级,推动先进材料和通用航空两大新兴优势产业倍增,构建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先进材料、通用航空和数字经济“5+1”现代工业体系。

第一节  促进制造业转型发展

实施传统支柱产业升级计划。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促进传统支柱产业做强做大。重点支持油气装备制造、商用汽车及配件生产两大产业集群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油气装备制造基地和西部最大的商用车生产基地。重点支持中成药、生物医药、原料药、医疗器械、保健品等产业发展,建成西南地区医药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县级区域。重点支持粮油、休闲食品、火锅底料加工,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粮油、休闲食品生产基地及全国最大的火锅底料聚集发展区。

实施新兴优势产业倍增计划。培育发展新兴优势产业,着力完善和强化产业链关键节点,着力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行业龙头的特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重点支持工业型材、石油化学助剂、高端合金等先进材料产业发展,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铝型材生产加工基地和智能门窗产业基地、西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天然气钻井辅助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重点支持通用航空关键零部件生产及维修改装服务,全力打造国家级通用航空创新型产业集群。

实施数字经济赋能培育计划。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生产换线,促进生产线数字化,推动机器换人,促进工厂智能化,加快传统企业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企业转型发展。鼓励第三方数字服务企业参与存量企业改造,加快数字化技术、装备、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大力推动企业内网改造,继续推进连接中小企业的专线建设,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网络化水平。支持数字统战建设,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社会阶层人士积极参与和发展数字经济。

第二节  推动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

油气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围绕建设油气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目标,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为重点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努力增强油气装备制造能力,全面提升“广汉造”油气装备产品质量和性能。搭建全国油气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开发转化综合平台,提高增值服务在价值链中的比重,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实现从设备供应商向一体化服务供应商转型。

商用车制造产业集群。围绕建设商用车产业集群目标,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汽车生产企业集聚,建立竞争力强、链条完整的商用车产业体系,构建良好的商用汽车产业生态圈。加快推进商用车产业周边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实现商用车全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支持建设智能网联、电控供油等关键配件创新中心,进一步提升商用车企业创新能力。

通航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从通航研发、制造两大领域发力。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发展航空应用性研发、中试制造、产业化孵化等相关科研成果应用转化。促进更多航空制造类企业集聚,打造通航零部件、航空专业设备制造集群。

医药产业集聚区。围绕建设医药产业集聚区目标,大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加速聚集上下游产业,推进企业“组团式”发展。整合“政、产、学、研、医”资源,引导投资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等创新要素集聚。鼓励企业开展新药研发,支持发展有潜力的产品,努力培育销售额过亿的拳头产品,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梯次结构完整的产品体系。

食品产业集聚区。围绕建设食品产业集聚区目标,做强做长粮油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粮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发挥休闲食品市场优势,整合资源积极培育市场新品,支持企业打造名优特产品。依托火锅底料集聚优势,重点支持方便火锅、调味品等火锅产业链发展。着力推动冷链物流、食品包材、检测检验等配套环节发展壮大。

先进材料产业集聚区。围绕建设先进材料产业集聚区目标,把握前沿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以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先进材料为发展重点,突破材料性能及成分控制、生产加工及应用等工艺技术,完善原辅料配套体系,实现传统材料向先进材料转变。

专栏3 广汉市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导向

油气装备制造产业:深化油气装备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提升油气装备制造能力,搭建全国油气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开发转化综合平台,推进油气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到2025年,油气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

商用车制造产业:构建竞争力强、链条完整的商用车产业体系,推进商用车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到2025年,商用车制造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防护用品、医疗器械及设备、现代中药等细分行业,构建结构完整的产品体系,推进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到2025年,医药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

食品产业:重点发展粮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以及火锅底料、方便火锅、调味品等火锅产业链相关食品生产行业,推进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到2025年,食品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

先进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工业型材、石油化学助剂、高端合金等先进材料,推进先进材料集聚发展。力争到2025年,先进材料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通用航空产业: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关键零部件生产及维修改装服务,全力打造国家级通用航空创新型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通用航空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数字经济产业: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等平台建设,促进工厂智能化,加速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第三节  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

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工程。实施以智能化改造、高端化提升、集群化发展、精品化培育、绿色化转型为核心的技术改造工程。鼓励企业实施“零新增地”技术改造项目,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大力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着力培育一批智能化样板车间,带动主导产业在技术、产品、质量上整体提升,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实施服务型制造工程。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向服务端延伸。鼓励企业向工业设计、供应链采购与管理、产品研发、品牌运作、工程服务、仓储物流、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提高增值服务在价值链中的比重。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向左右端扩展,实现以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变,以销售产品为主向销售产品+销售服务转变,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圈。

实施产业链强链工程。聚焦产业短板,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对内加强补链固链培育,对外加强强链延链招商,确保产业链畅通、供应链稳定、价值链提升,建设全生命周期产业链。针对产业链缺失环节和短板领域,引进一批关键配套企业,发展一批上下游产业,补齐关键缺失环节和产业链核心短板。

实施绿色发展工程。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完善“三线一单”准入机制,探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源头控制,推广应用节水、节能等高效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依法加快淘汰污染严重、能耗水耗超标的落后产能。

第四节  优化德阳高新区功能布局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优化西区、开拓东区、提升北区(小汉)”为导向,以构建有机融合、整体推进与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圈为目标,加快建设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产城融合发展区。

优化西区。西部建成区重点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围绕油气装备、航天航空、重型卡车等优势行业,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总装、工程总包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装备技术智能制造产业,提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范;努力提升食品医药和新材料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聚集上下游产业,聚焦产业链建设,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打造研发能力强、生产品质高、可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优质产业集群。

开拓东区。东部拓展区以三星湖为核心,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依托双创中心、双创社区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持续推进科技孵化器、融资平台等新型孵化器建设,加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物联网、科技服务、信息安全等数字产业集群。探索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机制,围绕研发设计、制造、培训、维修服务等领域,建设通用航空产业配套服务基地,打造西部第一通航产业集群。瞄准蓉欧铁路港自贸区和保税区产业配套,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供应链服务、跨境商品展贸等业态,配套发展总部办公、金融法律、节能环保、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

提升北区。北部提升区对接成都市场需求,按照产业集聚、紧凑布局要求,围绕数字产业、医药、食品及综合配套,构架科学合理、层级分明、功能完善的产业功能布局结构。

第六章  发展壮大绿色生态农业

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四大优势种养殖产业,优先发展两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加快构建“化农2”现代农业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坚持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和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四大优势种养殖产业,优先发展两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做大做强四大优势种养殖产业。抓好品质农业,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实施种养殖业提升工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方式发展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生态养殖、精品水果四大优势产业,着力推动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优先发展现代农业装备和现代农业冷链物流两大先导性支撑产业。突出农业装备支撑,补齐蔬菜、油菜、水果产业机械化短板,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创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重点支持烘干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各类主体加快建设新型烘干冷链基础设施。以北新国际农产品冷链展贸中心建设为基础,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利用青白江国际铁路港物流枢纽优势,拓宽优质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广汉优质农产品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更好品质“出川”“出国”。

第二节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引领工程,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力争到2025年实现“一组一场”发展目标。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等建设。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包、入股、联合经营等方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

 

 

第三节  促进农业品牌化发展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地,推进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认证。持续支持品牌培育保护,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积极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建设。持续推广“雒禾禾”品牌使用范围,努力提高“雒禾禾”品牌区域知名度。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依托线上线下各类展示展销平台,讲好“川字号”农产品品牌故事。

第四节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全力稳定粮食生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基本农田,坚守耕地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升优质粮油生产基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和支持粮食生产,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有效遏制耕地抛荒,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维护粮食安全。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特色产业科技研发体系,积极与川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合力攻关绿色农业产业关键技术。构建特色产业科技集成体系,发挥龙头企业主体作用,依托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完善生产加工销售技术链。构建特色产业科技推广体系,实现科技服务产业全覆盖、区域全覆盖、对象全覆盖。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

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实施智慧农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加快建设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示范乡镇。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装备在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生态养殖、精品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现代粮食产业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

推进农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文康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乡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推动电子商务与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主体,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

专栏4 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包括退化耕地综合整治、污染耕地防控修复、土地肥力保护提升、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耕地质量检测平台建设与联网对接等;农用地综合整治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农产品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有害生物自动测报站建设项目;扶持建设病虫害防控社会化服务组织;以非洲猪瘟为主的重大疫病防控能力提升项目;专业化防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实施建设项目;“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品牌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示范县。

特色优势农业建设: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天府菜油示范基地、连山镇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生猪肉牛规模化标准化、家禽集中宰杀屠宰场建设项目;江畔渔歌现代水产种业观光园建设项目;“西部渔道”现代化渔业种苗繁育产业园及养殖尾水无害化循环利用处理项目;青年农场现代水产种业建设项目。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坪镇稻虾综合种养现代农业园区、金轮镇稻菜现代农业园区、向阳镇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世外桃源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等项目。

智慧农业建设: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园艺作物数字农业建设、畜禽养殖数字农业建设、水产养殖数字农业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现代农业发展工程项目。

乡村产业融合: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电商+农业发展工程、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第七章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大力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构建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商业贸易、金融服务等四大支柱型服务业为引领,以商务会展、通用航空、科技信息服务和特色餐饮等四大成长型服务业为支撑的“4+4”现代服务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四大支柱服务业转型升级

融合发展文化旅游。深化“三九大”品牌合作推广,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成渝及国内外旅游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合作,强化旅游营销和旅游集成服务功能,积极融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产业链。推进旅游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构建观光游、购物游、文化游、乡村游、休闲游、商务游、会议游等内容丰富的城市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和体验需求。探索“负责任旅游”等文化旅游新模式,打造三星堆旅游国际品牌。

创新发展现代物流。加快融入成都都市圈,依托成都国际铁路物流港、蓉欧国际班列,大力发展公铁联运物流。实施“互联网+”物流创新工程,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推进物流企业与电商平台融合发展,建设开放物流网络。依托京东西南智能运营结算中心和大数据产业园、四川广汉宝湾国际智慧物流港,打造高端智能电子商务供应链生态环境,形成国际化高端品牌物流企业集群。

转型发展商业贸易。引导城市商圈、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优化业态,建成“厂直优品”线上综合体。培育绿色商场、特色商圈,推动服务连锁化、品牌化、品质化。发展“互联网+”智慧社区,构建以人为本的消费服务环境。依托京东西南智能运营结算中心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消费、新业态、智慧化、体验式等新型生活性服务业。

优质发展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在广汉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健全直接融资孵化培育体系。引导符合条件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私募债、可转债融资,推动优质企业挂牌上市、兼并重组和再融资,提升直接融资水平。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引导龙头企业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债权确认,支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模式。壮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健全完善融资风险共担机制,增强防控金融风险能力。

第二节  推进四大成长型服务业做大做强

大力发展商务会展。以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信息化为方向,积极承办国内外、省内外大型高端会议,重点打造四川航展、医药专业会展、装备智造国际博览会、消费系列会展等本土品牌展览,提升会展国际国内和区域影响力,形成广汉会展品牌效应。

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依托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及通航龙头企业,推行“学院+基地”模式,开展通航产业高端人才教育培训。孵化通航创新企业,吸引聚集航空航天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改造通航基础设施,推动公务机运营常态化,协同培育服务保障、研发试验、应急救援和空中旅游等通航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航空人才教育基地、国内最大的通用航空器制造维修基地、西部最大的航展与体验基地。

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集聚一批研发及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共同建设“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研究院。依托三大院、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组建科技研发和转化中心。依托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孵化器和广汉国家级众创空间,布局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加速器。加快建设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科技咨询、科技项目对接、专利申请等科技中介服务业。

大力发展特色餐饮。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现代经营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鼓励流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产品创新,推动餐饮服务消费扩容提质增效。振兴连山回锅肉、缠丝兔等老字号,实施“地标名菜”及“金牌旅游小吃”等品牌文化创新工程,发展绿色、智能餐饮,推动川菜传承与创新,探索连锁经营模式,促进川派餐饮与商业贸易、文体旅游等融合发展。以向阳火锅小镇打造为重点,打造广汉餐饮新名片。

第三节  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提升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水平,发展辅助设计、系统仿真、智能控制等高端工业软件。推广柔性化定制,加强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管理。发展共享生产平台,鼓励资源富集企业面向社会提供研发设计、控制优化、设备管理、质量监控等服务。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水平,优化供应链管理。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融资租赁、工程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扩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管理咨询、服务外包、检验检测等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

专栏5 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

商贸物流:京东西南智能运营结算中心;广汉北新国际冷链商贸物流项目;云虫西南钢铁智慧产业园;广汉北新国际机械城项目;景泰源纺织有限公司仓储物流建设项目;宝湾国际智慧物流港;重庆医药集团四川仓储基地项目。

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外引内培”项目;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等项目。

商务会展:商务会展服务项目,主要依托德阳高新区航展会展中心举办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高水平举办四川装备智造国际博览会,依托医药健康城举办医药专业会展,依托德阳会展中心举办消费类会展。

通用航空:无人机物流配送、应急侦察和救援项目;通用航空教育培训项目;航空会展。

科技信息服务:专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服务企业梯度培育工程。

特色餐饮:连山回锅肉、缠丝兔等特色美食提升工程,特色餐饮企业连锁化、规模化发展工程;广汉市向阳火锅小镇建设项目;四川火锅食材产业园巩固提升项目。

产业融合:工业设计、管理咨询、服务外包、检验检测等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项目。


 

第四篇  传承创新三星堆古蜀文明,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深入挖掘三星堆古蜀文化、三国文化、改革文化、“保保节”非物质文化、通航文化、饮食文化等广汉特色文化,突出“世界三星堆·中国航空城·美丽广汉游”旅游品牌建设,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第八章  高质量创建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围绕三星堆遗址开发、利用和保护,高标准推进示范区建设,把三星堆建成世界古文明研究和文化旅游高地。

第一节  优化示范区整体格局

坚持把建设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作为总抓手,把三星堆建成国家坚定文化自信重要支撑工程和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独特魅力的标志性工程作为总定位,把三星堆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建设重大示范工程和四川打造世界文旅目的地核心引领工程作为总目标,形成“一江两岸三镇+天府大道北延线文化辐射带”的整体格局。重点建设多学科融合、科技考古的先导实践区,打造考古遗址系统保护科研高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创新试验区。建立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重要标识,构建共建共享共营的大遗址管理模式。

 

第二节  加快三星堆遗址发掘与保护

按照“国际化、主题化、人性化、科技化”规划建设博物馆新馆,使其成为体现国际范、中国风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实施现有场馆改造形成博物馆群落。积极协调推进三星堆遗址的系统考古发掘,促进考古学与多学科深度融合,系统开展考古资料整理研究,加快推动三星堆-金沙联合申遗工作。构建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保护展示一体化开放式工作平台,做好新考古出土文物的整理、修复、研究、展示工作。实施三星堆遗址遗迹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保持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加快推进三星堆遗址保护立法,建立相匹配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高标准打造三星堆文化产业园

规划建设三星堆文化产业园,打造集考古科研、遗址观光、文化体验、商务会议、主题游乐、文化演艺、文化创意、游购娱乐、度假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古蜀文明主题文化旅游区,形成“遗址保护展示+产业融合发展”的三星堆模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主动融入环成都文旅经济带,做好规划衔接、品牌打造、业态创新、市场培育、环境提升等,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以三星堆为引领的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

第九章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聚焦文化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智慧旅游,充分释放文旅经济活力,实现全域旅游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第一节  优化空间布局

以鸭子河为中轴线,河湖公园为载体,沿河打造湿地景观带及观鸟游览区。以三星堆旅游为核心,依托天府大道北延线、旌江干线,打造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区、通航产业园区。重点打造连山沿山“四季果园”、三水“垂钓公园”、三星堆镇“遗址公园”和高坪“菜花——稻虾公园”。加快推进重点乡村旅游景点和廊道建设,构建以三星堆为核心的“一轴二区四园·多点多廊”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第二节  完善产品体系

依托三星堆核心资源,加快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建设,构建以三星堆古蜀文化为核心的文旅产品体系。依托通航产业和四川航展,加快推进通航小镇及三星湖等相关配套旅游业态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航空体验为一体的通航旅游产品体系。加强雒城遗址、龙居寺中殿保护和利用,开发房湖景区及系列民俗体验项目,构建“汉州”文旅产品体系。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稻虾公园、松林桃花山等项目建设,构建以休闲观光、节会美食、民俗体验为核心的农旅产品体系。强化旅游与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创意、动漫影视等业态,打造一批科技旅游、研学旅行、体育旅游基地。

第三节  加快品牌建设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和重大文化交流品牌活动,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提升三星堆知名度影响力。加快推动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推进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5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擦亮四川航展金字招牌,打响三星堆马拉松赛事品牌,力争5年内达到亚洲有名、国内闻名。推进易家河坝-连山沿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打造省内著名休闲度假品牌。持续办好保保节、三星堆大祭祀、易家河坝垂钓季、西高油菜花节以及松林桃花节等重大节会活动。支持骨干文旅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文旅龙头企业、扶持新业态文旅企业和小微文旅企业发展。

第十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艺精品力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一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广汉市博物馆、演艺中心、三星堆文创展示研究中心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文化馆、图书馆、镇(街道)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提档升级工程。持续推进智慧广电和应急广播体系、新媒体矩阵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建立完善具有广汉特色的基本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服务标准、供给模式和考评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创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公共数字文化整合创新工程,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探索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多形式、高质量组织汇演、展演、竞演系列文化活动,高效开展文化活动下基层、社区文化行、全民阅读行。培育农村文化、社区文化,大力倡导社会文明新风。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提升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第三节  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

繁荣文化创作,推出一批反映广汉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文学、影视、戏剧、音乐等重点文艺作品,全面提升广汉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能力和水平。实施乡村艺术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反映三农题材的艺术作品。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推进广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一批弘扬当代价值文化精神的文艺精品。

 

专栏6 文旅融合发展重点工程

文旅重点项目:推进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推进三星堆文化产业园、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及附属设施等项目建设;推进世界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稻虾公园、通航科技体验馆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农旅融合项目;完善旅游要素供给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高星级旅游饭店、特色民宿、主题旅游饭店,实施京东西南结算中心休闲工业观光旅游区等项目。

文旅品牌创建:推动三星堆-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程,举办四川航展、马拉松、保保节等重大节会活动。

文化事业发展:全面实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错时延时开放;推进广汉市博物馆、文化馆、广汉演出中心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项目;“两馆一中心”建设。


 

第五篇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激发新发展活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统领作用,注重需求侧改革,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推动创新驱动,扎实提升创新要素保障,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第十一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以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牵引,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政府服务高效、体制机制完善、市场机制有效的经济体制,努力贡献更多的“广汉方案”和“广汉智慧”。

第一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投资主体加快市场化改革、开放型发展,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服务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积极为民营企业松绑除障,健全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制度。

第二节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体系,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强化镇(街道)财力保障,坚决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乡村振兴和公共服务领域。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

第三节  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面向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服务供给,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资本市场化配置效率。培育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开放共享机制,促进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支持构建旅游、交通、农业、工业、城管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应用场景,加强数据安全保护。

第四节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营造亲商、重商的良好氛围,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化简政放权,推动行政权力向基层下放,将部分审批、服务、执法等权限依法赋予镇(街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产业园区行政审批“模拟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并联审批机制,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捷化。加强中介机构管理,建立“红黑名单”机制,推进中介服务行业依法规范运行。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推进信用服务法治化、规范化。深度优化市场环境,推进市场监管规范化建设。培育壮大各类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精细化要素保障。

第十二章  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推进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推进重点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推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以创新驱动全面塑造县域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抓好重点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和引导企业提高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积极对接成渝地区重大科研成果,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依托德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区、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载体,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在广汉设立分支机构,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深度挖掘三大院科技成果,用好油气钻采产业联盟、宏石油气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平台、人才、成果、转化一条线。

 

 

第二节  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梯次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产业契合度高的高质量科技企业,建立动态数据库。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头雁、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专精特新企业先锋、规模企业强基计划。加大科技型企业研发项目引导力度和新兴产业链扶持力度,激发创新活力。重点支持汉舟电气、德博尔、爱客信等企业挂牌上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飞地”研发中心,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完善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引导支持力度,破解中小微企业发展融资瓶颈,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第三节  推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

开展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平台为支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各类市场主体融通创新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储备金制度,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自主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活动。支持主导产业创新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瓶颈,探索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打造创新发展新动能。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储备一批重点优质项目,组织实施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园区试点示范项目,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第四节  扎实提升创新要素保障

大力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惩戒力度,强化知识产权涉外保护,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优化完善顶尖人才支持政策,精准引进集聚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引领学术技术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的高端人才。深入贯彻落实省市“英才计划”“名师名校长”“卫健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人才培育工程,加快培育壮大本土中高端人才队伍规模和质量。积极参与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成都)、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化与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校地、院地开展平台合作,构建开放式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第六篇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打造和谐宜居的高品质人居环境,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与高效利用。

第十三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按照“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原则统筹全域空间要素,以建设公园城市生态宜居地为目标,以重大项目、重大战略和综合交通走廊为依托,构建“一带两区三心四廊”的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第一节  创新培育融南承北城镇发展带

沿成绵高速、108国道、天府大道北延线等交通干线构建融南承北城镇发展带,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串联南北边界融合发展区的城镇发展空间。

中心城区涵盖雒城街道、金雁街道、新丰街道,形成老城片区、城北片区、高新区片区、三星堆文化产业片区四个城市主要功能区。老城片区重点开展历史城区更新、老旧小区及棚户区改造,挖掘存量用地潜力,营造具有汉风雒韵的城市文化新场景。城北片区有序推进整体开发,重点打造黄家堰湿地公园城市会客厅,建设服务优质、智能共享、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新区。高新区片区重点以三星湖为核心,高标准建设科技产业新城,高端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引领广汉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星堆文化产业片区重点建设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创建三星堆5A级旅游景区,加快发展三星堆文化产业园,支撑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

南部边界融合发展区以高新区、向阳镇为主要载体,加快建设广汉—青白江、广汉—新都边界合作试验区,重点推进高新区与凤凰新城连片发展。北部边界融合发展区以小汉镇为中心,联接天府旌城、旌南片区共同发展。

第二节  重点打造东西部三产融合发展区

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引领作用,创新培育“三产联动、多业融合”新模式,形成东部生态农业发展区和西部农旅融合发展区两大特色产业区,与七个特色城镇互为支撑,做强做精三产联动发展。

东部生态农业发展区包括三水镇、连山镇和金鱼镇,重点打造现代粮食产业园、现代水果产业示范园、优质水产示范园和农产品交易示范园。三水镇借助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航展等资源,建设通航小镇;连山镇依托沿山旅游和康养产业,建设成都平原近郊游优选目的地;金鱼镇突出农业现代化、科技化、智慧化引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

西部农旅融合发展区包括三星堆镇、高坪镇、金轮镇和南丰镇,重点打造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现代油菜产业融合园、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园和都市郊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星堆镇依托三星堆景区和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建设城市文旅会客厅;高坪镇依托特色农庄、油菜花季、稻虾公园等旅游资源,建设成德农旅融合示范镇;金轮镇建设稻菜现代产业园,注重古迹古街保护;南丰镇建设优质果蔬供应基地,加强非遗文化展示,配套服务三星堆景区。

第三节  着力构建蓝绿相依生态空间格局

构建“三心四廊”生态保护格局。“三心”为三星堆遗址生态绿心、三星湖湿地绿心、三江口生态绿心。“四廊”为青白江生态廊、鸭子河生态廊、石亭江生态廊、绵远河-龙泉山生态廊。优先划定鸭子河县级湿地公园和水源核心保护区为生态保护红线,以鸭子河、青白江、龙泉山等高质量生态要素为主体,以三星堆遗址公园、龙泉山森林公园、三江口、黄家堰、三星湖等生态公园为重点,构建山水为脉、蓝绿相依的生态保护格局。

 

第十四章  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塑造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发展品质。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加强居住社区建设,提高城市服务管理水平。

第一节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推进马牧河、坪桥河、狮子堰等城市内涝河防洪治理,改造城市易涝点、市政管网及排水设施,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重点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城市交通。健全城市路网系统,完善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系统,在重要交通节点增设行人过街设施。增加城市公共停车位配置,开行社区公交专线,增强城市通行能力。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完善北区和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加强以社区综合体为载体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优质共享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节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打造汉街、狮子堰、米市街—梓潼街等特色街区,启动房湖街区、北区君平街—澳门路街区、溪南祠片区历史街区改造建设。升级改造银座—小桥流水步行街、长沙路(中山大道—湘潭路)等休闲特色街区,打造城市夜经济闪光点。实施中山大道、航天大桥、大件路广汉城区段等路桥风貌提升工程。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规划并逐步实施城市夜间亮化工程。实施航天湿地公园、马牧河、坪桥河绿廊及相邻道路景观提升工程,启动金雁湖公园提质项目,构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宜居公园城市。

第三节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监管机制,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经纪业务,确保房地产交易安全。加强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提高住房设计和建设水平,推进功能完善、绿色宜居、健康安全的高品质住房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持续开展城市推介活动,吸引外来人口流入,促进房地产销售。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健全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第四节  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操作平台。推进智慧城市细胞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城市保洁和市政绿化、停车泊位等公共资源市场化,提升城市运行智慧化水平。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平安小区、智慧物管建设,努力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街道、社区治理体系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居民参与、企业服务的居住社区治理机制。探索推广街长制,不断优化城市管理执法机制。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民公约、家风家教、先进典型,全方位、高密度、多视角开展宣传教育,切实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专栏8 城市发展重点项目

城市供水及管网工程:广汉市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广汉市第二水厂;城市智慧供水及管道新改建项目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长春路(通化路口)、长春路(西安路口)、西安路(广信鹭岛段)内涝整治工程;北区泄洪渠整治工程;长沙路雨水干管(箱涵)1800m工程;城市主干管排水泵站工程项目;湔江龙井堰河段排涝整治工程。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道路及管网建设工程;城北东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星堆文化产业园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区公共停车位建设项目;新丰老场镇基础设施建设;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天府大道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配套。

城市公园及生态湿地:城北生态湿地、向阳滨河绿地公园、马牧河景观基础设施、金雁湖公园提质、邮票公园建设项目、沈阳路市政公园、高新区生态湿地等项目建设。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城镇、场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租房、棚改安置房建设项目。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奥园玖珑湾、优筑天府城、保利广悦府、恒大首府、欧城联邦、齐力万悦城、金科集美水岸、百伦江樾居、新鸥鹏教育小镇、万兴一品、东泰丽景湾等城市商业开发项目。

城市管理水平提升:智慧物业小区APP平台、政务中心、“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政务大厅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系统平台,包括推行“智慧广汉”“数字化综合执法指挥平台”建设,整合综治中心、交通指挥、数字城管三大平台。

第十五章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争创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县和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

第一节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运行长效机制。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入市交易的有效做法。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联营、出租、入股等方式,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农村新业态。持续深化供销社合作社综合改革,探索构建“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体系。

第二节  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开展合作社质量提升和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纵深推进职业农民制度试点,持续优化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总体规划,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聚焦乡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完善高层次人才(团队)奖补办法,引进和打造一批高层次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第三节  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培育一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筑,对古名居、古建筑进行针对性保护和合理开发。开展文明乡村、法治乡村、平安乡村、清廉村居建设工作,营造充满活力、崇德向善的淳美乡村。

第四节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健全防返贫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改善村社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加大村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村社发展能力。建立健全返贫监测机制和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村社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预警机制。持续巩固产业扶贫成效,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推动农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和资金支持,促进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

专栏9 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场镇农贸市场、体育广场、街道、停车场、公交车站、排污管网、垃圾处理站、公厕、过镇道路改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防洪排涝等市政设施建设项目;场镇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等提档升级项目。

场镇公共服务水平:交警、城管、设计、预算、评审、审计等服务机构延伸建设;标准化学校、中心幼儿园、中心卫生院(区域医疗分中心)、敬老院、综合文化站等建设项目。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生态康养、特色果蔬等特色新村建设项目;古民居、古祠堂等重要历史环境要素资源库建设项目;乡村旅游、农旅融合等项目;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文化惠民工程;农村居民文明素养提升。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农村居民聚居点建设;“雪亮工程”提档升级项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二期;农村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

第十六章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外部环境,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实现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努力建成城乡融合发展的“广汉模式”。

第一节  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增加城区就业岗位,提升城镇人口就业率,提高城镇人口人均收入水平。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财政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及相关平台和载体建设,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城乡发展深度融合。

 

第二节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城镇主体功能区合理布局,提高综合承载能力。统筹公共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配置,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加快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推进便民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保、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子女公平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有序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规模,构建全域覆盖、城乡一体、均等服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放宽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准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


 

第七篇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城乡发展相协调,为广汉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十七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持续完善交通运输体系,重点突破轨道交通短板,构建外联内畅、公铁并进的“续高79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第一节  畅通干线交通路网

构建“建纵8横”干线公路网络体系,积极对接成都、德阳综合交通规划,加快打通对外通道,优化路网结构,提升公路承载畅通能力。积极做好G5成绵高速扩容、德阳绕城高速公路建设要素保障工作,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围绕成德同城,构建高快一体的公路交通体系,协同推进天府大道北延线、彭广青淮等快速路建设,切实提升交通网络畅通性。积极推进G108线广汉段、S401广汉至中江段等公路改扩建工程,逐步形成功能明确、层次分明的道路网络系统。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进程。全力推动市域铁路S11线建设,加快落实市域铁路S10线、S12线的规划衔接,加速构建轨道交通半小时通勤圈,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

第二节  完善市域公路网络体系

构建“城—镇—村”布局合理、分工明确、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城乡公路网络体系。重点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加快实施三星堆旅游大道改扩建项目,开展保定路、佛山路、天津路等城市道路与干线公路延伸对接规划建设,缓解进出城市交通拥堵。依托S11线三星堆站和成兰铁路三星堆站,打造三星堆客运综合枢纽。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县乡村道改善工程、通组道路硬化工程、撤并建制村联网工程,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快完善小区域路网体系,重点完善高新区外联路网,三星堆旅游路网、乡村旅游路网,全力推进“公路+产业”“公路+旅游”融合发展。

第三节  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优化提升公共交通综合服务水平,优化城际公交线网,推进公交站点建设,加快实现与周边县(市、区)互联互通。抓住宝成线公交化改造契机,加强城际公交车对接。加大C1C2城际公交运力投放、加密运输趟次,增加社区小巴士线路,推进出租汽车经营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应用,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构建统一完善的城乡公交一体化长效制度体系,打造“全域公交”。

专栏10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快速路及城市道路:天府大道北延线、天府机场快速路、彭广青淮快速路等工程建设;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升级改造工程;三星堆旅游大道宝成铁路下穿工程;三星堆旅游大道改扩建工程;成德眉资同城化广汉—青白江融合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枢纽工程:城市换乘中心。

公路配套项目:安保工程;公路养护管理和安全应急监管平台建设工程;公路交通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工程;绿色和智慧交通工程;公路服务区及养护工程建设项目。

第十八章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创新引领、前瞻布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建设,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升级,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建设智慧广汉提供信息基础设施保障。

第一节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全域部署5G网络。深入实施通信网络设施规模化组网工程,加快5G基站和边缘计算中心优化布局,加强5G基站站址资源统筹,形成由主城区到中心镇的梯次建设格局。支持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安全应急、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5G+”融合应用示范。加快启动“5G+”智慧园区建设,打造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紧密结合的“智联体”。加快千兆宽带全光网城市建设,积极构建面向5G和云计算的智能IPv6网络。

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工业赋能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四川智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工业管理云平台、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等项目,培育一批面向重点产业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逐步构建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深入实施“万家企业上云”行动,加快推进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打造专业性产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工业设备联网上云,建设10家以上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构建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集群。

推进政务基础网络建设。加快市级部门业务专网整合,全面提升带宽能力。充分利用政务光缆网和政务外网传输网资源,提升政务专网覆盖和承载能力。加快全市电子政务外网IPv6改造,提升政务服务和部门业务的网络支撑体系。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搭建广汉“城市之眼”数字融合平台,实现平台整合、数据共享。统筹各部门应用平台,建立大数据运营中心,发挥大数据在政府治理、领导决策上的基础性作用和在生产经营上的指导性作用。

第二节  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升级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智能升级,强化综合交通协同运营管控,提高智能化监测能力。推动公交站、火车站、通用机场等一批交通站点的智慧化建设,打造系统配套、一体便捷、站城融合的智能交通枢纽,实现客运换乘“零距离”、物流衔接“无缝化”、运输服务“一体化”。建设全市公共停车信息平台。

加快智慧能源网络发展。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建立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优化分布式能源采集系统网络布局,促进新型电力网络、石油网络、天然气网络等有机互联。构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实施“充电柱进小区”示范项目,在学校、医院、景区等区域新建一批充换电终端设施,扩大无线充电社区公交线路范围。搭建全市充电运营平台,实现充电基础设施互联共享。

加快市政设施数字化升级。因地制宜设置和改造环境感知、状态监测、信号传输、运用控制等智能设备,鼓励开展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建设市政设施智慧运营系统。推广应用智能塔杆,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推动智能售货机、智慧微菜场、智能回收站等城市便民智慧终端加快布局。

第三节  保障信息系统安全

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信息安全建设和管理。加强政府和涉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安全。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依法严厉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对基础信息网络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依法推进政府部门、行业单位数据融合共享。

专栏11 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智慧广汉建设: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管理运营科创园建设工程;一体化和集成化智慧管理工程;数字城市提升工程;乡村宽带质量提升工程;电子商务提升发展工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综合运用工程;广汉“城市之眼”数字融合平台;大数据运营中心;乡镇便民中心及智慧政务分中心建设工程;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市政务中心迁建提升工程。

工业互联网建设:广汉市工业赋能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四川智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工业管理云平台、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等项目。

5G信息化建设:5G基站设备安装工程;路由器设备及配套机架施工工程;光缆、室内光缆交接箱、挂壁分纤箱、直流电源系统等建设工程;油机更新工程;核心网及承载设备系统建设工程;业务网云端应用平台及边缘计算平台建设工程。

信息化安全建设:网络信息化建设工程;软件系统升级改造工程;信息安全综合整治行动。

第十九章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解决好供水安全保障、防洪安全保障问题,推进治水兴水能力现代化建设,提高水利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一节  优化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供水水网,全面提升城乡供水覆盖率,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统筹水资源统一调配,加强上级骨干水网与广汉水网连通,提高供水保障率。加快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稳步推进应急抗旱水源整治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

 

 

第二节  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防洪治理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减灾水利工程体系。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重点推进和提升绵远河、石亭江、湔江、马牧河等中小河流防洪薄弱环节水利治理与提升。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加快坪桥河等重点山洪沟治理项目。

第三节  推进治水兴水能力现代化

探索水资源高效管理机制,增强水资源利用效能,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打破传统城乡、部门之间水管理界限,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深化全市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合广汉的现代水管理模式。推进水源开发建设,实现全市主水、客水、再生水统一调控。

专栏12 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防洪治理工程:推进和兴镇湔江、石亭江(广汉段)、湔江(西高段)、绵远河广汉连山上下段、马牧河三星镇向新路桥段和三元桥段、湔江和兴大桥至绵远河汇口段、湔江西高段防洪治理工程;粟米堰迁建工程;湔江西高段水毁修复工程;高新区水系综合整治项目。

水利灌溉工程:推进47号支渠、杨柳分干渠6号支渠、同心支渠、流水支渠、银定堰分干渠及排洪渠工程建设;龙泉水库扩建工程。

农业水利设施:推进农村供水设施及管网、节水灌溉增效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智慧水利建设:构建水利数据中心(水利大脑)、水利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第二十章  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系统推动电力、油气、新能源等综合开发利用,加快能源网络建设改造,推动传统石化能源与新能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绿色、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稳定的现代能源体系。

第一节  提高配电网运行可靠性

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步伐,建成高效、灵活、合理的配电网架结构,规划完善县域电网结构布局。改造优化城市主网架和配电网网络,加强城市和重点发展区域500千伏、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110千伏配电网布点。进一步完善“中心站+终端站”的放射状电网结构。强化市政道路规划环节的地下管廊空间统筹布局,实现道路与地下管廊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构建高效能融合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更好发挥基础设施对城镇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城市配网和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建设,推进电网智能化发展。

第二节  增强油气供应保障能力

提高油气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实施中石油输气管线、中石化输气管线等工程,加强郊区输配管网、大用户供气专线等规划建设,推进区域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优化油气管网布局。规划新建LNG储备设施,推动现有能源储备设施扩建升级。优化终端网点布局,加快建设油气电一体化综合服务站。加快在医院、学校、工厂、大型商场等建筑物及工业园区、大型交通枢纽、旅游度假区、商务区等区域布局天然气分布式供能。

第三节  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结合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处理,探索建设生物质能利用。积极探索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风光互补、智能微网等多种开发模式,加快推进高新区综合能源项目建设。完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和配套建设。

专栏13 能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电网工程:推进德阳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南兴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高新区花园110千伏、城北新区桅杆110千伏配电网等项目建设,实施城乡变电站提档升级、电力配套设施及基础建设、工业用电保障工程。

油气供应:推动中石油输气管线、中石化输气管线等加快迁改升级。规划新建LNG储备基地,实施能源储备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加快天然气分布式功能网络建设,高新区三城加油加气站、成都二绕三星堆互通加油加气站等。

新能源发展:推进新能源充电桩建设、新能源管网改造升级、新能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推动阳光校园等试点。


 

第八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现绿色发展

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第二十一章  强化生态建设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第一节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合理确定并严守资源利用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健全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体系,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生态面积不减少、生态性质不改变。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将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政府环保责任红线,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

狠抓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生态修复保护类项目建设,稳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承载力。实施绿化提档升级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人工商品林改造,推进园林城市建设,建设环成都平原生态带。对裸露土地、矿区废弃地、河流、水库等宜绿地段实行绿化,严控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管控土壤环境风险。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绵远河、石亭江、湔江、青白江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实施生态补水,建设人工湿地和加强鸭子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

第三节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严把环保准入关,落实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推行用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制度。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环境保护信用评价制度和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强化排污者主体责任。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推动环保公众参与。完善涵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辐射、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增设在线监控、监测设施,完善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和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

第二十二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水、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第一节  加强水污染防治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进境内两江(青白江、石亭江)两河(绵远河、鸭子河)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持续开展工业园区污水整治专项行动,启动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严格水资源管理,强化水源地保护,对水环境敏感区实行保护性开发。实现建制镇(街道)污水处理厂(站)全覆盖,启动北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改造和完善城乡污水管网,推行城乡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再处理。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支持力度。

第二节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推进一批落后产能企业关停,淘汰一批落后产能生产线及设备,持续开展秋冬季节攻坚行动,开展餐饮油烟污染、露天焚烧专项整治。强化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工程,重点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综合整治,控制燃煤使用量,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强化城市环境治理,实施控尘、控车、控烟蓝天工程,加强机动车尾气、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治理。加快推进环境协同治理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成都都市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86.9%以上,PM2.5浓度稳定达标,努力让群众享有更多蓝天白云。

第三节  加强土壤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推进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2%。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体系,一体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强化生产源头控制,加快生产技术和工艺优化改造,持续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示范,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加强医疗废物、电子废物、实验室废物、废铅蓄电池等危险废物的规范处置。

第二十三章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以“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为目标,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绿色化的生产生活方式。

第一节  提高资源高效节约利用

推广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系统优化工艺技术。鼓励企业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技改项目。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储气调峰设施和储能及智能微电网。加强国土资源全过程集约开发和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坚持项目用地全市统筹,强化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开竣工时间等指标约束。积极争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进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利用,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第二节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工业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鼓励企业开展工业锅炉、变压器等高能耗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和粮经复合农业,加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第三节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推广公共机构新能源汽车配备使用,布局建设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持续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绿色低碳行动。开发面向公众的绿色生活APP,发布绿色生活指数,传播生态文明科学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支持居民使用节水器具、节电灯具和节能家电。加强绿色文化培育,鼓励居民参与环保志愿公益活动。完善公民环保行为准则。

专栏14 生态环境重点项目

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污水处理厂、城市主污水管修复、雨污分流工程、道路管网改造工程等建设项目,提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系统,推进生活垃圾填埋场综合利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推进城乡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加快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设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

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沱江流域广汉段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沱江流域广汉段出境断面典型黑臭水体(龙井堰)治理工程;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生态绿道环线。

土地综合整治:根据上级政策,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申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进农用地综合整治整理、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等项目建设。


 

第九篇  高质量发展民生事业,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第二十四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教育事业持续稳步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节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按照“高中优化到城区、初中进城进片区、小学相对集中、幼儿园就近入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的原则优化学校布局,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广汉“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基地”的作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教育投入重点由条件保障向内涵提升转变,合理布局高新区学校,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建设智能化校园,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内涵发展新模式,提升办学品位。

第二节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大力支持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双一流”建设、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申办本科院校。完善市委党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好特殊教育,实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有序扩大城区学位供给。全面落实国家教育资助政策,实现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化。完善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和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实行差异化的学生资助政策,充分满足贫困家庭学生资助需求。

第三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立德树人,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化、制度化。增加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探索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加强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本土教育专家(名师)。健全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深化教师“市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专栏15 教育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学前教育:推进广汉六幼新建工程、三水镇中心幼儿园新建活动室及附属工程、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适度规模化等项目建设,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

义务教育: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程,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连山镇松林学校、连山中学、三星堆第一学校、高坪中学、向阳学校、金轮二中改建工程,新建城西九年一贯制学校、黄家堰九年一贯制学校,迁建万福小学。

高中教育:着力引进品牌高中,建设示范高中,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发展,着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建华新七中,合并金雁中学、第六中学。

职业教育:实施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职业中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推进职业中学产教融合发展;推进科贸学校和广汉东星航空学院建设。

特殊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和标准化建设,推进康复中心、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

教育配套:推进教师安心安身工程保障性住房、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实施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完善市委党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建设;推进高新区新鸥鹏教育小镇建设。

第二十五章  深化健康广汉建设

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深入推进健康广汉建设,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第一节  夯实医疗卫生服务基础

全力推动县级卫生医疗卫生机构等级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质服务基层行”及社区医院试点建设,力争建成3家三级医院,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大力发展专科医院,推动老年病医院(科)、传染病医院(区)、妇女儿童医院建设。大力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构建县域医疗卫生信息化集成平台,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

第二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国家试点建设,推进“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改革。着力推进以医院托管、专科联盟、医共体等形式为主的医疗联合体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高水平数字化分级诊疗系统,实现县域就诊率达90%,基层首诊率达65%。推进7个以上省市级重点医学专科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双向流动,完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第三节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加强疾控队伍能力建设,创建三级乙等疾控机构,探索疾控中心领办传染病医院(病区)模式,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深化妇幼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卫生、职业健康、爱国卫生工作,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深入推动18项健康广汉专项行动,巩固全国健康促进县和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优化“医防融合”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开展重点疾病专项防控,做实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深入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推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26%以上。

第四节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体系,构建态势全面感知、资源统筹调度、信息统一发布、指令实时下达、组织协同联动、趋势智能预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重点推进急性传染病综合监测、及时预警、快速检测、风险评估、紧急医学救援等核心能力建设。整合应急管理、医保支撑、民政救助、慈善捐助等资源,做好重要医用物资战略储备,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能力。

第五节  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开展中医药“六进”活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发展。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标准化建设,发展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加快完善城乡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优化中医药人才发展环境。

第六节  推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推进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布局居民体育健身设施。开展特色群众体育活动,推进群众体育全域化、常态化发展,不断提升国民体质合格率。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体育专业性人才,促进体育人才队伍提质增量。深入开展各类特色体育赛事,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推进教体融合,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积极延伸体育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运动康复、健身培训、体育旅游等体育服务业,推动体育锻炼与医疗、文化融合发展。

专栏16 健康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推进广汉市人民医院、广汉市精神病医院、广汉市中医医院工业集中发展区分院、广汉市妇幼保健院新建等建设项目;推进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施智慧医院建设行动,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胸痛中心等4个中心等级,新建健康管理中心等3个中心,推进县域医疗中心建设。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广汉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建设;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卫生健康一网覆盖。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建设;重要医用物资战略储备项目。

中医药健康服务:推进广汉市中医医院门诊住院大楼及康复中心建设,将市人民医院本部改建为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病区,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提档升级,提升中西医结合水平。

全民体育事业发展:推进赛事中心、黄家堰体育馆、小汉体育公园、城西全民健身中心、菜花公园户外运动营地、连山山地户外运动营地等项目建设。

第二十六章  强化社会保障事业

大力推进就业创业,统筹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养老服务、社会事务服务等制度体系,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第一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着力拓宽就业渠道,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就业分类施策,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退役军人等就业创业服务,保障重点人群就业,扩大城乡就业规模。深入推进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推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统一化、信息化建设,推动传统就业服务向“互联网+就业服务”转型。落实创业优惠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大力实施扩面征缴。完善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为主体,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灵活就业、社会组织、新型业态等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健全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建立更加便捷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加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积极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保障工作。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实施残疾人保障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残疾人康复托养、教育和就业帮扶体系,提高残疾人基本保障水平。

第三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援助、低保、特困供养、自然灾害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等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机制,推动低收入家庭认定信息比对工作。完善低保、特困供养人员等困难群众救助供养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重点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织密兜牢基本民生安全网。强化慈善工作,增强慈善救助功能。推进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托养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以特困人员、计生扶助对象、孤儿、老年人、农村留守人员、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群体为重点,完善集中托养、复健或社会化照料等服务政策,加快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提升社会福利服务供给质量。

第四节  创新社会事务管理

深入推进婚俗殡葬改革,加强移风易俗宣传教育。优化完善全市殡葬服务设施布局,加快推进殡仪馆、龙泉山公墓、公益性生命纪念园及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提升殡葬服务能力。深化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和离婚辅导,推进婚姻家庭文化建设。

专栏17 社会保障重点项目

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数字化档案馆建设。

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福利院、失能特困人员照护中心、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推进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养结合医院建设,完善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及社会流浪乞讨人员、儿童救助及医疗救助体系。

社会事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完成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装修装饰工程;实施龙泉山公墓扩建项目;推进殡仪馆扩建、公益性生命纪念园、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

第二十七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持续优化生育政策环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青少年发展事业,保障妇女和儿童权益,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第一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推动全面两孩政策有序实施,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持续实施计划生育民生实事,落实计生特殊家庭关怀扶助政策。推进老年健康服务,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服务体系。推进医养结合全域发展,建设一批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单位,积极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提升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能力,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推进困难群体家庭适老化改造。推动公办养老机构转型,改造提升农村公办养老机构,支持民办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发展,积极推进“公建民营”“智慧医疗+居家养老”,打造一批智慧养老院和养老社区。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工程、养老服务功能拓展工程、老有所学老年教育工程。

第二节  促进青年事业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保障青年受教育权利,提升青年健康素养,完善青年社会保障,不断优化青年成长发展环境。完善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少年组织体系,培养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对青年群体的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服务支持,加强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弘扬文明婚恋风尚。全面推行青年志愿者实名注册制度,扩大志愿服务组织覆盖面,加强青年志愿者服务。

第三节  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加大妇女就业培训力度和质量,拓宽妇女就业渠道,保障妇女创业就业、职业发展权益。完善落实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完善未成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儿童监护、儿童收养制度。提高儿童工作社会化水平,培育发展儿童服务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队伍。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坚决防范和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关爱农村留守困境妇女儿童。大力发展妇幼保健事业,实施健康妇女计划和健康童年计划,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提高母婴保健服务质量,保障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专栏18 人口发展重点项目

妇女儿童权益:提高农村妇女“两癌”检查人群覆盖率,开展城镇低保家庭妇女“两癌”检查,加大对“两癌”患病低收入妇女救助;开展家庭教育支持服务计划项目;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推进托养服务中心、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儿童福利院、城乡社区儿童之家建设。

青年事业发展:推动青年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搭建青年创业项目展示和资源对接平台;依托“青年之家”等线上线下阵地搭建青年交流平台,推动青年婚恋平台信用建设,促进婚恋服务规范发展;深化“阳光行动”“两爱一靓”等各类志愿项目,积极参与重大赛会志愿服务,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

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社会福利院)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公办养老机构改造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农村敬老院能力改造提升项目;推动城市养老综合体项目建设;推进农村养老院市直管工作和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机构“公办民营”改革工作。

 


 

第十篇  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法治广汉建设,创新和完善基层治理制度,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建设平安广汉。

第二十八章  深化依法治市实践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着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创造良好法治环境,为全面建设法治广汉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第一节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严格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广泛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切实让宪法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维护宪法尊严、捍卫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开展法律实施执法检查,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维护宪法权威,使宪法精神和法治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节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全面推行依宪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严格规范政府行为,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持续推进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培训,不断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持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和考核机制,打造“透明政府”“阳光政府”。完善行政权力监督体制,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问责方式和程序。畅通信访渠道,依法开展行政复议应诉工作,依法依规解决矛盾,维护公众权益。

第三节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价值追求,大力推进公正司法,进一步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审判权力运行体系,健全审判监督管理机制,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完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机制,提升司法质量效率,提高司法公信力。强化人权司法保障,全面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刑事辩护全覆盖制度,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辩护权以及获得法律帮助的权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建“枫桥式”司法所,实现司法所业务装备现代化。

第四节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编制公共法律服务专项规划,完善服务体系,提档升级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村(社区)工作室规范化建设,构建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查询系统,健全“一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落实村(社区)购买法律服务工作,加强法律服务市场监管。优化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涉外法律服务。健全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谋划并开展“八五”普法,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新建法治文化阵地5处,不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第二十九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不断完善基层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层治理改革,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创建全国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

第一节  完善基层服务体系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镇(街道)司法所+法务+检务平台融合阵地。推进社区警务与社区党务政务事务融合共治,开展智慧社区(农村)警务建设,加强智慧法庭建设。推进乡镇和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加强公安基层所队正规化建设,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打造15分钟公安政务自助服务圈。推进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创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妥善处理和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全面加强诉源治理,积极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探索完善公调对接和访调对接机制,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第二节  深化城镇社区治理

加强社区环境营造,探索推行“街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强化居民自治,推广院落、楼门栋等“微自治”。用活各类信息渠道、整合各类公共资源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确保各类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无缝衔接、亲民利民。增强社会力量协同作用,大力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社联动”,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和志愿者队伍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加快物业管理改革,完善基层治理多元参与机制。实施城乡基层治理示范建设工程,争创基层治理省、市级示范街道、示范社区和法治示范乡镇(街道)、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申报“全省基层治理百佳示范社区”。

第三节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广深化“一核三联”乡村治理模式,着力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依法组织开展村两委换届选举,选优配强村(社区)干部,确保群众认可与满意的干部当选。提升农村群众法治素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提高村规民约、乡贤讲堂等相关规范的约束力,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推动信息化与乡村治理相结合,创新乡村治理组织形式。健全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探索在中心村建立综治中心,完善网格化管理制度,推进“雪亮工程”联网应用与提档升级,建设智慧平安乡村。

第四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健全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完善重大突发案(事)件联合指挥机制,建成社会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不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反应机制,健全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完善人防机构,加快人防指挥所、物资储备地、防空地下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禁毒人民战争,推进禁毒宣传阵地和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标准化建设,建立特殊人员收治教育中心,组建禁毒社会化专业化队伍,建设强制隔离戒毒所。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将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融入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城乡感知源建设全覆盖,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专栏19 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重点项目

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智慧社区(农村)警务建设,加强智慧法庭建设;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室标准化建设,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和亲民化改造等省级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达标工程;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推进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

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完善派出所设施设备;加强平安村(社区)建设,开展“无黑恶、无毒害、无邪教、无命案、无重大公共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的“六无村(社区)”创建工程;推进基层纠纷调解工程,搭建集服务、宣传、纠纷调处化解一站式服务平台。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实施“智慧公安”建设,建设公安大数据智慧大脑;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信息化平台,持续推进“天网工程”“雪亮工程”“三无院落”改造升级工程、社会治安综合平台工程;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小区”建设,开展“智能安防小区”试点。


 

第十一篇  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统筹安全和发展,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化减灾和非常态化救灾相统一,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管理,不断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提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和监测预警、应急救援能力,构建应急管理现代化体系。

第三十章  推进安全生产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进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全市安全生产整体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节  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以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和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全民安全教育,扎实推进安全知识、法律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五进”活动,切实引导每一位公民增强安全意识,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最小单元。

第二节  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加强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和安全监管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大监督检查和监管执法力度。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管控和专项治理,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体系,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不再布局烟花爆竹产业,推动现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加快退出。推进科技兴安,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压减一般事故,全力防范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提升全社会安全生产治理水平和本质安全水平。

第三十一章  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故灾害的能力。

第一节  强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开展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摸清自然风险隐患底数及重点区域抗灾能力,科学认识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完善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火灾等主要自然灾害一体化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群测群防、群专结合”工作机制。完善重大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发布机制,建立健全多灾种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中心与发布平台,提高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的精准度、规范性和时效性。

第二节  完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加强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建设,打造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体系,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感知通信网络,建立调度精准、处置科学、指挥扁平的“大数据+作战指挥总体机制。加强市级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培育和发展救灾抢险专业队伍,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技能,积极夯实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充分发挥各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协同救灾工作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保障,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系统,建设应急救援暨灾害教育训练基地,提高应急救援装备应急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推动无人机、消防机器人、智能装备等在高危场所和突发事件现场处置中的运用。及时修订和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扎实做好应急演练和评估。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

第三节  加强减灾能力建设

推进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火灾等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隐患点治理和搬迁避让工程。加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创建工作。加强应急疏散和应急避难通道、设施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专业化作业队伍建设。健全政府与社会、实物与能力、集中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多层次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对灾害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快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技能。

专栏20 应急管理重点项目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搭建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枢纽、与各部门应急数据资源对接共享的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体系,实现应急处置和管理过程中的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信息共享、资源互补。

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推进国防动员应急综合实训基地、应急救援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灾害排查预警信息系统、灾害隐患治理工程建设项目;推进城乡消防救援能力提升工程、智能化消防应急平台和5G+救援信息化平台等建设项目。

安全生产监管建设:建设安全生产物联网云平台,推进各类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强化平台安全管理,实现设备统一管理、安全统一管理、数据统一存储;推动安全生产监察执法装备设备升级换代,推进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工程;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

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推进连山固定人影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和火箭作业设备以及移动火箭作业车的改造和更新;推进广汉市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智能化指挥平台建设。


 

第十二篇  凝聚发展强大合力,统筹推动规划纲要落地见效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群众,凝聚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十二章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保中央、省委和德阳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的工作机制。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升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激励保护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坚强战斗堡垒,深入推进清廉广汉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要求,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德阳市委决策部署,健全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三十三章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统战成员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推进宗教中国化进程,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第三十四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本规划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部门要严格遵守。制定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推动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落实,并向市人大报告。进一步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在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由市政府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时,由市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